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总结贵州工业大学在资本运作中所作的实践性探索 ,分析贵州这样的西部发展中地区高等学校在中国加入WTO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所拥有的优势及机遇 ,归纳提出了对西部地区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具有启迪性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武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路径和策略。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现代制造业从全球向中国转移、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外资和内资,优化布局,发展特色工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开放,争取早日成为全国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并为其他老工业城市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3.
从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武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路径和策略。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现代制造业从全球向中国转移、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外资和内资,优化布局,发展特色工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开放,争取早日成为全国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并为其他老工业城市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信息产业是引领西部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而科技工业因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能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五大聚集优势.然而在我国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中,西部科技工业园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发展西部信息产业要求对科技工业园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通过推行成果认定、建立创业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来建设西部科技工业园区,推动西部信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治理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中的西部经济格局重塑,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设施发展质量、环境发展质量、科教发展质量五个维度对2011-2020年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量,发现陕西、重庆、四川、内蒙古经济发展质量较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呈现的空间形态为"西北—西南"模式,进一步提出重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力资源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 ,人才匮乏 ;教育投资低 ,人才培养机构少 ;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这种状况已形成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马太效应” ,即人才越是匮乏 ,经济越是落后 ,从而越是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并使经济更加落后。本文指出 ,导致西部地区经济与人力资源困境的最根本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 :其一是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投资倾向 ,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从而形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其二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 ,这种制度一方面允许高素质人才向发达和富裕地区流动 ,另一方面又控制国内人口的自然流动 ,并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制度导致的结果是 ,东部发达地区利用其经济优势挖走西部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 ,却又将西部低素质人口挡在户籍大门之外 ,从而导致西部地区陷入人才大量流失和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之中。文章指出 ,要想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从国家经济政策和户籍制度这两个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上予以认真反思和进行重大改革。否则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难以取得应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西部地区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使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重点突破,夯实发展基础,选择因地制宜的最佳路径,推动西部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产业是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开征碳税、生态环境恶化。西部民族地区只有通过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国内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西部地区原有的资源比较优势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培育竞争优势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再发展的困境.其原因在于孵化器过分集中在各种资源日益紧缺的发达地区,而资源、能源比较丰富的西部地区却十分不足.因此,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能源与资源优势,实施孵化器生产力向西部转移战略,就能够走出当前孵化器再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熵值法计算我国28个省份2009-2018年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本研究构建起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科技金融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技术创新和要素市场发育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显著推动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而要素市场发育仅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科技金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显著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西部的重庆、四川和陕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相对发达,实证分析表明,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至于整个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太明显。在西部开发的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实现西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还能产生资源集聚、经济发展“引擎”和生态改善等效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东、中部相比,其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因此,要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突出重点领域和区域优势,在独立研发的基础上,使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仅依靠国家政策很难有效提高西部资本形成能力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对发展我国西部资本市场诸观点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建立西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过去15年间,区域经济增长率差异与制造业发展重点是紧密相关的。那些具有更高经济增长率的区域正是新兴技术产业获得了超常增长的区域,表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区域来说,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合适和正确的战略,而且使这些区域形成了日益技术化倾向的制造业结构,这已经构成了区域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运用现代经济学中集团公司功能定位的基本理论,从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性出发,对西部地区国有集团公司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西部地区国有集团公司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功能定位,从而为我们进一步分析西部地区国有集团公司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框架.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美国犹他州和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西部已经完全具备发展软件产业、成为国际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内部条件。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日等国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此举不仅促进了国际软件业外包趋势,也给我国西部带来了国际软件外包的巨大机遇。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机遇都具备的情况下,重点提出了我国西部发展软件业的一些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两个视角对工业智能化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2003—2019年我国地区及行业层面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等方法,以制造业为例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不同行业对智能化技术的吸收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行业在应用智能化技术后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得到了明显缓解;行业间生产率差异的缩小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是其重要传导机制。不同行业在推进工业智能化进程中应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防止其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借鉴西方地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我国中西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西方三种地区经济增长理论,即新古典理论、经济开放理论和累积因果理论.综合以上三种理论,结合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指出一国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有赖于这一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程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政府的合理引导.并从市场竞争、市场开放、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象,文章构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和运输成本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作用。通过动态面板的GMM系统,运用中国2000-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提出制造业主要向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集聚;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制造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最后,文章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