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蹲点中,我们目睹了乡村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时不时地听到他们发出“农村工作难做,乡村干部难当”的感叹!难在那里?一曰“农民难管”。比如要农民完成种植计划,他们常常会“顶”你:“现在揭市场经济,我爱种什么就种什么,要你们管个啥!”二曰“提留难收”。不少农民讲,“上面要减轻农民负担,你们却要这要那,‘好经’都被你们这‘歪嘴和尚’念坏了。”三曰“重担难挑”。乡村干部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2008,(5):64-64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鼹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并不断强化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也是对农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农业税取消之后,各个利益相关方更把目光集中在农村的土地上。为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几种思路。展望土地制度变革,探索农村集体成员———从事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经营形态之中的几种类型的农民对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的不同实现形式,是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变迁的方式。这种探索对农民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必须要有农民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落实为保障,必须与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在法律形式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研究那个时代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必然要涉及到法律问题。对中国封建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似乎还是一个人们关注甚少的领域,然而把它与土地关系史、农民运动史结合起来考察,却可以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农民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关于秦的土地制度,我国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在商鞅变法以后,就是土地私有制,承认各人土地的私有权,按各人土地面积定赋税;以为商鞅变法是“废除以井田为主干的奴隶主土地所有制,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国家统一收税。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它标志着秦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发现后,有的同志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除井田,民得买卖’,土地既经授与以后,就承认了士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受田农民能…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张永泉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中,能不能正确地解决农民同盟军问题,直接关系到斗争的成败。列宁曾经把它称之为革命中“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占了旧中国...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2):56-60
中国政府的土地政策虽然一直在改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了个人或者集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无法适应农民的需求,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在土地流转市场上,政府应该明确公共利益需求,做到土地增值收益要更多地向农民倾斜,让农民有更多地选择权、自主权和参与权,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回顾朱元璋走过的道路,对探索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具有难得的典型意义。一、一个具有一定觉悟的农民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可能把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对。但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可能仇恨个别的地主,反抗自身遭受的封建剥削。这种自发的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可能具有的觉悟。在封建社会里,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觉悟,如有的农民宁愿饿死,也不反抗,有的甘心作地主的奴才,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朱元璋不是这样的人,他对自身遭受的压迫与剥削具有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汪澎  朱静 《社科纵横》2011,(11):31-33
考茨基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的观点,对"小生产没落论"、"农民阶层分析论"、"两重性论"与"自愿合作论"给予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证,考茨基有关农民土地问题思想有其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笔者所见有关马克思主义"农民土地问题"的研究中,鲜有论及考茨基相关思想的研究,笔者以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的态度考察,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8):53-57
在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完全被排斥在决策之外,而且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造成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等。新型城镇化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主动地参与到城镇化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征收等决策过程。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参与,必须围绕"有序"和"有效"两个维度设计农民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16,(1)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土地是农民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财产。土地财产收益权的缺失制约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从土地的保值增值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一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现从内涵、意义、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印度的封建社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是以封建庄园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中国在解放前,地主是通过租佃等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印度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封建庄园,也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印度封建社会结构的基层是村社。印度是通过种姓制度把低种姓的人和贱民束缚于村社,使其处于依附地位的。在印度村社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一种是低种姓的人和贱民对整个村社的依附关系。低种姓中的工匠和手艺人要对全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农具、炊具等;或为全村人劳动服务,如理发、洗衣等。贱民则要负责清除垃圾,处理死了的牲畜,或操其他被认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被“征用”的速度也在加快。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近亿亩耕地被征用,有4000多万农民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因此,如何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利益问题,也成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里,除了要加强对土地“征用”的厘清,坚决打击假借征用之名对农村土地的侵占及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全面维护失地后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  相似文献   

16.
翟悸灵 《社科纵横》2010,25(5):69-70,79
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用地的扩张,大量农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新的社会群——失地农民的出现。本文在分析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与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保护失地农民的必要性及其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4):37-43
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它阻碍了社会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主要是对农民的轻视和限制;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存在,影响社会公正;无代价向农业提出积累以发展工业、限制农民进程;导致社会成员的不平,农民成了"二等公民",其身份永远低于城市居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实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土地产权不清晰(农民只有承包权,没有转让和出租权);土地使用权有期限;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现有的土地制度,农民的家庭承包权不仅缺乏明晰性和排它性,而且缺乏安全性,同时又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农民的流动,阻碍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农民土地问题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因此他们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东方革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颖 《东西南北》2009,(2):59-59
我家楼下有个菜市,菜市的店铺里住着许多小贩和他们的亲属们,其中有许多是孩子。 小店铺通常只有十几平方米,有的更小。这既是店主人们的生计,也是他们住的地方。通常是白天不进屋,到晚上临时搭个铺位,把自己与铺隔成两层,既防盗,又节省住宿费。有的人,则干脆将原本就低矮的小铺隔成两层。下面堆货,上面睡人。  相似文献   

20.
叶继红 《社会》2003,1(6):39-40
中国是定居性农业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定居性农业的出现使先民的定居生活成为了可能,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很忠实地向土地讨生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他们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命脉:"万物土中生,离土活不成.田地是活宝,人人少不了.田地是黄金,有了才松心."(解树民,1949)农业劳动是生存劳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只要有了土地再加上辛勤的劳动便可获得生活的来源.因此,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土地的密切关系使中国的重农思想不断加强.也正是这一点,中国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了他们安土重迁的行为特征.对传统农民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1998)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到镇上开店则是一种惊人之举.而镇湖新一代农民--绣女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