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杜林在批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个人所有制思想时提出了个人所有制何以又是社会所有制的问题即“杜林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蕴含于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社会理解为个人活动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又把个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把社会和个人看作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财产之本质的时候指出劳动产品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联系纽带,赋予了所有制以实践、总体性与所有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私有制作为所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结果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社会关系的控制,是人对人的剥削。社会所有制的目的则在于更好地保证个人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利用,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把社会所有制称作个人所有制更能体现其本质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土地国有制的性质土地,是几千年来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劳动、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的面貌。我国历代的土地所有制有各种形态,如果按其根本性质来说可以分为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两大类。在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氏族共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解放以后,史学界对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不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公平思想源于人类社会诞生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氏族社会成员生存需要的社会秩序理念,但原始时代的公平还算不上社会公平,作为血缘纽带的封闭性的氏族公社,有限的公平理念也只是禁锢于氏族群体的部落之中。伴随着生产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人类为稳定社会制度与秩序形成了以自然为依托的宗教神学伦理道德,规范着社会秩序与人类公平。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辟了近代人文理念的先河,而建立在资本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公平制度与法规,维护的则是有产者的利益和人格。只有马克思建立在消灭私有、剥削、阶级基础上的社会公平,才是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的真正自由、解放与公平。  相似文献   

4.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更替,之所以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这是由小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所以必然为社会所有制所代替,而不是为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在马恩看来,将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恩是从实现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的."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它与"两个必然"都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私有制的社会尽管实际上也可以消灭一切剥削和剥削阶级,但还是会有贫富差异和贫富阶层。这是否意味着最终还是需要消灭私有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理由是,消灭了私有制就等于消灭了最基本的按劳分配,于是人们就会因为“懒汉搭便车”的问题而陷入共同贫穷;另一个理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活资料私有制密不可分,要想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得同时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而这是无法做到的。那么,是不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就可以完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了?也不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将来无论多么发达,实际上也无法真正做到按需分配。那么,是不是当劳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具有按劳分配功效的私有制就成为了多余?仍不是。因为能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只可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非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按劳分配的激励,还是不会有人愿意去干,从而会使整个社会生产的运转发生中断。如此一来,假如私有制必须永远保留,岂不是永远也实现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了?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值得追求,在于我们认为它是最好的社会。但好社会其实不应该从制度维度确定,而应从价值维度确定。“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正是马克思为好社会预设的终极价值。因此,能否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不要紧,只要人们生活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水平不断被提高的共发主义社会就行。  相似文献   

7.
财产关系的演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内涵的外在表现,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把握财产权利社会化趋势的一把钥匙.基于此,本文以财产、财产权的产生为线索,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财产关系的演变,旨在经济生活社会化和封闭式财产权逐渐解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看 ,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批判 ,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一是从道德伦理的层面上 ,全面否定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 ;一是从政治学的层面上 ,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辩证否定 ,以马克思为杰出代表。马克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因而主张 ,当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达到极限的时候 ,破坏私有制就是破坏人类社会的进步 ;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即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度的 ,它必然被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所取代。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到极限 ,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起点。铲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主要从经济上来实现 ,而不是单从政治上和法律上来实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各国对私有制的绝对否定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之上的 ,是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 ,而不是从经济角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类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实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异化,是劳动者产生不幸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解放劳动,才能真正复归劳动幸福。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我国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当充分结合本国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加强人们劳动意识的培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倡导全民共同参与劳动,尊重劳动,以此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有史料记载的蒙古社会已经进入私有制社会,早期蒙古社会实行普遍的私有制,部落成员的财产权具有充分的独立性,部落首领的权力或其他形式的公权力对部落成员私有财产权的管理与干涉非常有限;尚不存在正式的赋税制度,也不存在任何形态的公有财产或官有财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剥削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价值”的传统观点 ,在探究剥削本质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纯经济剥削的非必然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超经济剥削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总结了剥削与所有制的关系以及准确把握剥削与所有制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私有制、侵略扩张性以及两极分化的高度批判是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证是构筑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本质回归,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首要目标,消灭剥削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前提,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生态思想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贡献,坚持把马克思生态思想和工业创造结合起来,坚持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制度方面,高丽实施科举制、荫叙制、身份制和田柴科等制度,这些制度非常重视家族、亲族等血缘关系,女性作为形成姻戚的媒介受到重视。在经济方面,由于数次遭受外国的入侵,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高丽经济始终没有停止持续发展的势头,女性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女性在财产关系中处于较高地位。在政治与对外关系方面,高丽政治局势不稳,始终没能建立强有力的王权.女性生活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但混乱的国内政治局势和频繁的外国入侵使高丽社会有所松动,统治者较少限制女性的生活,因此,女性享有较多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15.
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继承法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仍然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和国家而产生的。在每一历史时代,继承制度都反映着该社会特定经济基础的根本要求。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继承法最清楚地说明了法对于生产关系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史前社会研究的缺乏,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阶级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社会性质,原始社会是否一开始就具有阶级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国家的产生途径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摩尔根史前社会亲族制度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认识原始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重要启示:氏族共产制是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私有制只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的;父权制是从母权制发展而来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最初形式,而是婚姻家庭制度演进的成熟形式;父权制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直接催生的结果;阶级分化是个体家庭私有制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摩尔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修正、完善了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于《穆勒评注》中提出来的交往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和《第三手稿》的社会概念之间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社会财产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对立,交往异化通过分析货币与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交换是社会财产在私有制关系中的异化实现形式,劳动产品才是真正把个人联系起来的社会纽带。交往异化对私有财产之社会性质的这种揭示为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社会概念,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发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代价理论为论述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分工、私有制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发展,导致人和物、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的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异化的消除准备了前提。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巨大和富足的增长。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辩证张力”,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付出最小的社会代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以及封建剥削关系等几个方面就汉族移民进入蒙古地区后,对蒙古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评价社会公正有很多标准和尺度,但最根本的标准是制度,这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键要看制度是否对全体社会主体具有统一的保障力和约束力,是否能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体现在制度规定本身、制度执行过程及制度执行结果中,体现在对社会特需群体生活的保障上。这要求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