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爱情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具体的性别权力结构中书写出大量的现实爱情故事.她们对两性爱情的自觉的主体性书写,构成对传统爱情神话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表征理论聚焦文学文本与权力话语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份的表征与建构主要受权力话语支配。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印度历史的神话循环解构了官方叙事的直线性,个体化叙事对官方叙事的渗透质疑了官方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庶民意识对历史叙事的参与填补了民族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历史叙事的空白。小说中所建构的替代性历史与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所形成的磋商、纠正和对抗,促进了印度民族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政治小说的生存语境与书写情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家关心政治,希望作品影响政治,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学自觉与政治运动合流恰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政治小说自然生存的文化语境。对政治权力的焦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对主流意识的疏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政治或政治文化书写的三种主要情态。  相似文献   

4.
“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将书写视为语言之根,以此反叛语音中心论,主张一切都是书写;并以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开启语言的自由的生命力;他进而透过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形的语言世界,以“总书写”来命名那种无形的宇宙的根本推动力。以其书写理论入手,德里达展示了解构主义冲破一元中心传统的力量。同时,德里达围绕着书写与书既相斥又相依、既悖离又返回的关系,完成其自我解构。这种自我解构策略,正是我们真正理解德里达解构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及书写"神秘"与"神秘"书写等诸多矛盾,就是民族志书写场中矛盾复杂性的最好表征。因此,只有不断地对这些矛盾进行解构,探究出产生这些矛盾的逻辑和实践机理,才能为当代实践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和事实论证。  相似文献   

6.
《黄色壁纸》中医学话语和丈夫权威的确立及主人公对立于理性的品质构成了她的疯癫。叙述者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制于监禁机制。她试图通过抵抗建构一个自由的主体,但不被权力系统承认的自由只是一个幻境。颠覆一旦形成,疯癫就被知识书写和含纳了。吉尔曼的《黄色壁纸》实质上还是对疯癫的复制和再现,叙述者撕开墙纸貌似破茧而出喜获自由,不过是顺从了理性对疯癫的知识———疯癫从来没有离开过权力的含纳范围。  相似文献   

7.
《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虐恋意在对权力进行揭露和解构,广义的"权力"包括男权,用性别视角来分析,在《革命时期的爱情》的虐恋关系内部,女性并没有从男权之中解放出来,即性政治存在于具有揭露和解构权力的作用的虐恋关系之中,这说明王小波对权力的解构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8.
将阎连科的乡土小说放置于乡土中国文学书写的整体视野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苦难与权力书写的独特性进行深入探析,可以发现,尽管他仍以乡土大地上“世袭”的问题——苦难与权力作为最重要的书写主题,但是其对“疼痛的身体”的原生呈现,对反抗苦难的独特思考,对权力运作的个人反思,对乡村境况的极端化、粗鄙化摹写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乡土书写的格局,呈现出个人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的冲突、协调及整合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切入,以公立高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为立足点,从权力的对立、冲突、协调与合作这一独特视角来解构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机制运行中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研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及学术权力的三维空间,进一步说明如何构建公立高校权力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死亡书写中淡化性别政治文化对抗立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死亡想象中融入女性身体经验、审美经验与心理情感经验,使其死亡书写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经验,从而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艺术与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福柯、布迪厄、巴赫金的权力话语观,提出了话语研究中的权力话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语言学家应帮助公众利用批判性话语研究工具解构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和社会意识形态,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  相似文献   

12.
小说《重生》中存在一个"康复"与"毁灭"的悖论:患病军人一旦康复就被送回制造创伤和死亡的战场.以福柯权力理论观之,可以发现这一悖论蕴含规训与反抗两个相反的权力维度:从规训角度看,空间权力规训塑造了患病军人驯顺的肉体,男性气质规训建构了他们臣服的主体,因此在战时英国社会的监狱式规训下,他们无处可逃,只能重返战场,接受"毁灭";从反抗角度看,萨松与军方当局展开三次话语权博弈,最终以个人的慷慨赴死解构规训权力,同时激起帝国体制服务者对体制与战争的反思,在大英帝国行将就木之际留下民族日后重生的火种.  相似文献   

13.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恩情观念,它以施恩-报恩理念来规定人际关系,由家族伦理的孝到社会伦理的义和政治伦理的忠,都贯穿着恩情理念。恩情文化一方面构建了一种人情社会,减缓了暴力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权力关系:施恩者对受恩者具有支配性,而受恩者对于施恩者具有依附性。中华美学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主张主体与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因此,中华美学以主体间性思想解构了恩情文化。这具体体现在自然审美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审美意识对伦理观念的解构;审美同情对权力关系的解构等,从而证明了审美的超越性、自由性。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争论最多、关注最广的文学和哲学理论之一。解构思想的诞生撼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场"中心论。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是西方的经典文本,德里达引用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将它们作为他思想的源头和研究的对象。从柏拉图的《斐德若篇》(Phaedrus)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德里达一步步地构造了一套由不同的新概念相互交叉、相互说明的解构思想。这种蜘蛛网型的解构思想,制造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及其代表性经典无法逃出的陷阱。德里达通过他本人创造的新概念如原始书写、延异、踪迹等攻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语音中心主义思想,为几千年受敌视的"书写"(文字)重新定位。由此可知,"书写"概念在德里达解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那么,这种以"书写"(文字)问题作为基础的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是如何被解读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在非西方世界的解读,探索德里达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路翎对英雄极为推崇,对军人形象偏爱有加,但他笔下的英雄内心多狂躁不已、焦虑不安,拥有一个惧怕死亡又要战胜死亡的悖论心结,且在多重心绪的汇聚与挤压下,英雄内心的焦虑有时会外化成暴力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以缓释焦虑带来的巨大压力。由于路翎式的英雄只是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与理念设计,有时也具备"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的精神特征,但英雄们仍难免常常扮演着怀揣英雄梦却又永不可及的零余者的角色,演绎着英雄的悲歌与悖论,折射出路翎英雄书写的情结梦。抗战胜利后,路翎尝试以幽默的手法解构这一心结,但这却使他陷入更大的痛苦与荒诞中。这折射出路翎英雄书写的失落与错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哲学观念认为,心灵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哲学的最高价值,就是揭示世界的真实。解构理论认为,哲学书写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一样,不过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建构,因此很难说它只具有一种单一的正面价值。由此产生了解构理论与反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本文超越了学界流行的"同质性—差异性"对立冲突的分析视角,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重新揭示了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试图既把握住解构哲学的哲学要领,另一方面又试图领会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汉节在汉代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持节者可以代表皇帝,权力甚大.汉代"节"形状应从周代的"旌节"发展而来,但却保留了周代使节代表君权的政治意义.汉代"节"只有皇帝才能设立,称为"汉节",诸侯国或地方政权没有权力设"节"."节"上旄的颜色,秦汉时期有着变化过程.秦代为黑色,西汉初期为赤色,汉武帝时第一个旄节改为黄色,刘贺时将黄旄改为赤色,汉宣帝时又恢复为黄色.西汉持节行事在政治生活中频繁发生,除了持节护卫皇帝、代表皇帝处理一般政务外,持节行事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表现在处理重大政治事件、出使少数民族及周边诸国、主持重大礼仪活动、丧葬中持节视丧、从事巫术等神秘活动、巡行天下,安抚百姓等方面.汉代持节者多集中于三公、九卿,其他官员持节者较少,其中又以九卿中光禄勋数量最多,或许与皇帝关系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乡村小说通过对乡村中存在的权力事实和权力运作的书写,揭示了权力文化泛化的深层原因,以及权力与金钱融合、基层权力斗争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会公正的缺失,并由此确认了启蒙立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焦点.<麦秸垛>中,铁凝用母女两代人的命运轮回,阐释了在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女性被当作第二性处于被关照和玩赏的地位;<棉花垛>中,铁凝通过对女性非正常死亡的暴露与书写,揭穿了世俗权力意义上的一种超政治的女性生存悲剧.多角度地展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包括生存压抑、生理压抑、性爱压抑、情感压抑等,这是铁凝对于千百年来女性生活在男性欲望镜城中无以逃遁、受压迫、被扭曲命运的发现与诉说,是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解构与颠覆,是对千百年来女性被蒙昧状态的去蔽与敞亮.铁凝是在用焦灼忧虑的心呼唤着人们对妇女解放现状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