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禾、和”通用,这为寻找“和”的源头提供了线索.《说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虽点出了“禾—和”的语源关系,但却倒因为果.抽象概念“和”应是建立在具体称谓“禾”之上的.甲骨文中有“”,本义为“求禾”,即用口(言语)祈求禾谷丰收,因而造出“从‘口’、从‘禾’,‘禾’亦声”的字形来.  相似文献   

2.
"和"字普通话标准音的多种读音和台湾表连接关系标准音读hàn音,是"和"字语音演变不同时间层次的体现,也是语音演变中"阴阳对转"现象和"元音高化"规律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礼"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的诸多方面,分析了礼的基本形式及其由简入繁、由质而文的变化特点,指出了"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型、礼乐文明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中华文明产生中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鞠躬”“磕头”“作揖”起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躬、磕头、作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早已跨出国门,融进世界不少国家和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几个礼节的起源和它们的原始意义及其演变轨迹,很少有人论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对甲骨文“鞠”字的考证,并结合考古学、民俗学、文献学等的研究成果,对甲骨文中“鞠祭”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从而考证出鞠躬、磕头、作揖是人类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对鞠祭的继承、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楚简<老子>丙本的"(金厂舌/月) "为"(钅舌)"之繁文,义为锋锐;"()"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钅舌)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钅舌)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考证论述了传说中“后羿射日”的神话与弃要现象的原始关系;考证了人类学中共通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身毒”是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文章通过历史语言的比较分析,寻找各种拟音之间的联系线索,从而试图接近“身毒”的实际音值。  相似文献   

8.
姚徽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06-106,108
本文就《词诠》、《辞源》等书对“丕 (不 )显”之“丕 (不 )”的解释提出商榷。认为在甲骨文、金文时期“不”“丕”同形 ,“丕 (不 )显”至少在西周时就已是常用的通语 ,其中的“丕 (不 )”不是无义的助词 ,而有实在的“大”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决定了食材资源的获取途径,社会制度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变迁。日本先民社会饮食文化形成有其外部因素(自然环境选择)和内部因素(社会等级阶层分化),这是以稻米为中心的日本饮食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而在近代日本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的影响下,和洋饮食方式产生对立、冲突与融合,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异文化侵入后,由排斥拒绝到接受融合的复杂情绪和社会心态。而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和食文化体系则是立法、科研、制造技术以及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综合推动的结果。综观和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为我国饮食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海南琼文话中表数量疑问词"多少"的"偌ua33多"或"夥ua33多"是高频词,"偌"、"夥"的本字应为"何",是古汉语虚词在闽南方言琼文话中的保留。其与"多"组合成"何多",具有与广州话"几多"、潮汕话"若多"一致的句法功能分布和语法化轨迹,为"结构相同,虚词不同"是汉语方言在语法方面的特征提供了理论佐证。  相似文献   

11.
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相似文献   

12.
唐前“辞(词)”名义源流考周延良“辞(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突出的多义性和明显的复杂性。大而观之。可以类分为三个范畴:一是词汇学范畴的内容;一是语义学范畴的内容;一是文体学范畴的内容。“辞(词)”在词汇学范畴的内容,主要指“...  相似文献   

13.
《高古与文物》1991年第2期刊布了一件战国时期齐国的铜戈,并附有戈形照片和铭文拓本(见附图).据介绍,此戈出土于山东省新泰市放城乡南涝坡村,现藏于新泰市博物馆.此戈援长12厘米,宽2.5厘米,内长6.5厘长,胡残长3.5厘长,戈援中起脊,略显上扬,锋端呈弧线三角形,内部平直,有一横穿,外侧三穿,援胡均有刃,内上铸有铭文,铭文共二行四字,原文录释为"陈郭造戈".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文学和学术实绩是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现代创造,具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但悄然兴起于20世纪末叶的“国学热”及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鲁迅研究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影响:其一,由冷转热的“国学”蕴含着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其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实际学术贡献的有限确认;其三,“纯”学术的眼光不仅低估了鲁迅实际的学术水准,也人为切断了鲁迅整体性生命追求中学术与文学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香云纱的起源时间、地点与起源过程,要关注三个关键因素:薯莨、河泥、丝绸面料。以薯莨为染料有史料证明是在宋代;薯莨可将面料染成浅棕、浅褐等色.而面料染薯茛再过河泥(含高价铁离子的)后会变成黑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史料可见薯莨染色与过泥同时应用在麻质渔网上;将薯莨染色与过泥技艺应用于丝绸面料才能称为香云纱。其中广义香云纱(即以多种丝绸面料为坯的薯莨纱绸)。应起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前的番禺,狭义香云纱(即以具有透孔小花的纱为坯的薯莨纱绸)则起源于民国初年的南海。  相似文献   

16.
张田 《北京纪事》2014,(6):110-112
成贤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毗邻著名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和充满小资情调的五道营。在浓重的宗教气氛和文艺氛围中,它以优雅的文人气质独立其中。在这条古老的胡同内,横跨着四座刻有“成贤街”和“国子监”的彩绘牌楼,  相似文献   

17.
晚清教育史学科建设以来,“胎教传统源于周王室”便作为经典知识确立下来,后来的研究皆循此说。但对支持这一“知识”的历史文献考证发现,西周王室胎教原型系贾谊取材小说《青史子》中的胎教故事改造而成的,乃托古拟造之说,而非历史真实。胎教一说起源自秦汉时期稗官小吏收集的下层民众间流传的“街谈巷议”,本不为当时正统学术所重视。正是贾谊发现了其背后“礼”的价值并做了上层阶级的路径建设,将之回溯至西周王室,于“三代”历史中建立其天然的合法性,才使得胎教传统在以儒家思想独尊的汉代社会中被“制造”出来。胎教起源的考证过程显示了早期中国童蒙教育文献的复杂性,以及教育与历史思想之间广泛的内在关联性,这为当今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专业课中增加了"地方和学校课程",该课程在推动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认识的局限,该课程还未产生理想的教学成效。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准确的课程定位是建构课程的研究向度与边界,唯有定位准确才能使"地方和学校课程"能有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