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建阳书坊的雕版刻印书籍闻名于世,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这里曾聚集了众多经营、编撰、创作、刻版等书坊专业人才,熊大木则是其中的多面手。他既是书坊主,又是著名小说家。从熊大木现存作品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来分析其编创作品在通俗性、实证性、创新性和继承性等方面的特色,揭示出熊大木对建阳刻书和明代通俗小说发展等方面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熊大木在历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创作理论氛围中,提出了正史与小说"两存之"的观点.虽然在具体创作中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观点,采入了大量野史传闻而未予注明,但提出这一观点仍表明了他的勇气和眼光,对历史演义的创作理论作出了贡献.熊大木在历史演义中采入小说的作法与他书坊主的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熊大木创作对历史演义小说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把握其发展脉络,运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交叉互动法、比较研究法及实证、分析与归纳的研究方法,认为熊大木小说给后来的历史演义创作提供了一系列的借鉴作用;熊大木在题材内容、小说观念及编创方式三个方面对历史演义小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的小说出版传播是小说研究领域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乾隆时期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小说出版业发生了变化,书坊主为了保证小说出版可以获得利润,采取了各种刊刻和经营措施。同时亦出现了书坊主联合刊刻小说的现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小说的刊刻销售市场进行垄断。  相似文献   

5.
对于章回小说标目体式的成因,本文在肯定传统成说的基础上认为,章回小说双句对偶的标目形式汲取了传统类书编纂体例的营养。首先是类书与章回小说的标目形式都经历了相似的衍变过程,而且类书标目形式成熟在前,章回小说标目体式定型于后;其次,明代的小说作者或书坊主往往既编写小说又编纂类书,他们于两类书籍之间相互借用体例的做法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6.
神仙集传是道教传统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列仙传》起,几乎历朝历代都有道徒将神仙故事和传记汇集成书,以证明神仙之实有,并弘扬道教的修行方式,为后世修道者树立楷模。而进入明代之后,道门并未继续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反倒是江南一带的文士及从事商业出版的书坊主等世俗社会成员积极地推出新的作品。以屠隆为首的慕道文人依据自身对道教神仙的理解编纂了神仙集传,而书坊主不仅重刻了《列仙传》等经典的神仙集传,还编纂并出版类似作品。由于社会身份的差异,他们在编纂、刊刻这类作品时也怀有不同的动机和心态。而在出版文化的语境中,神仙集传的编刻不仅衍变为一种社会性的事务,而且其内容也因编刻者、读者身份的变化而有了通俗化的倾向。   相似文献   

7.
艺术水平不高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特殊时代的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其兴盛的最直接最内在的原因。其二,市场因素的影响及书坊主的参与是其兴盛的外部动因。其三,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还与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明代建阳书坊媒介生态下的文人群落由文人创作群落、文人刻印群落和文人传播群落组成。购买、征稿、组织创作等稿源渠道汇集了一支稿源队伍,组成了文人创作群落。文人刻印群落表现为家族性和绘、刻一体性的特点。文人传播群落主要包括建本白话小说的注解、评点者和序者,注解和评点者大多为书坊主本人,注解和评点的也是该书坊刻印的作品,注解和评点的目的主要袁现出商业性、理论探讨性特点;序者以作者和刊印者队伍为主。  相似文献   

9.
自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刊行之后,书籍销售市场反响良好,善于捕捉商机的建阳书坊主们紧随其后,相继推出十余种神魔小说作品,对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具有开创之功.这些建阳本神魔小说大都以民间信仰中香火兴盛的神道为题材,采用模仿“西游”、杂抄众书的编撰手法,呈现出宗教气息浓、文学气息弱的整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金陵是明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刻书出版业在明中叶后持续繁荣,出现了很多同一姓氏的书坊主,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刻书群落,如周姓、唐姓等。根据各家的载录与现存一些文献材料,对明代金陵地区的周姓书坊主及书坊进行了梳理、辨疑和补充,为分析金陵地区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代传播外生态中的社会政治环境制约了建阳书坊主的传播观念,经济环境加剧了书坊的竞争并使建阳书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思想文化环境限制了建阳书坊的题材选择,自然地理环境带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也导致僵化与保守。传播内生态中的传播媒介为建阳书坊埋下了衰败的隐患,刻印技术使建阳书坊丧失了技术优势,传播时空限制了建阳书坊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新生态中的受众市场效应因素消解了建阳书坊发展潜力,社会负面效应因素降低了建阳书坊继续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作家莫马迪的代表作之一《远古的孩子》为研究文本,重点研究小说主人公赛特寻求身份的历程,深入分析了赛特在白人社会中的身份困惑,探讨了他变形为熊、融入远古印第安神话、最终在印第安神话框架之中获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再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阐释了莫马迪本人对印第安祖先神话传统的坚定信念,希冀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莫马迪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作家莫马迪的代表作之一《远古的孩子》为研究文本,重点研究小说主人公赛特寻求身份的历程,深入分析了赛特在白人社会中的身份困惑,探讨了他变形为熊、融入远古印第安神话、最终在印第安神话框架之中获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再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阐释了莫马迪本人对印第安祖先神话传统的坚定信念,希冀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莫马迪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的《熊》是一篇迷人而又让人困惑的小说,评论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它叙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对成长的内涵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熊》叙述了主人公艾萨克如何从一个自然属性之人成长为有精神维度之人。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浓厚清教意识的美国南方小说家,依据法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对成人仪式的描述理论,可以说,《熊》以其深刻和广博的象征意象以及高超的叙述安排,呈现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16.
署名"烟水散人"的作品是否为徐震所作,学术界对此观点不一。经过考辨和分析可以发现,《女才子书》和《赛花铃》确由"烟水散人"徐震纂辑或校阅,其他如《桃花影》《春灯闹》《梦月楼情史》《鸳鸯配》《珍珠舶》《合浦珠》乃是书坊借用"烟水散人"的名号进行的伪托。"古吴烟水散人"的名称是清代乾隆年以后才出现的,是书坊啸花轩刊刻《前后七国志》时的伪托,和清初的烟水散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作《玉支玑》的烟水山人是民国年间书坊醉花楼的伪托。署名"烟水散人"的作家并非清初徐震一人。书坊之所以打着烟水散人的名号刊刻小说,乃是基于商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吉姆》被公认为是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古卜林关于印度题材的巅峰之作。文章以这部小说的文本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族群认同危机和思想价值认同危机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小说中诸多人物的身份认证危机,指出殖民统治是这种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王朔由小说《顽主》开始塑造了一批"顽主群像",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被认为是社会沉渣的顽主们,并非如大多数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玩世不恭的痞子,他们的肉体在地面上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在半空中悬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的痛苦徘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于方方小说创作的写作姿态研究 ,并通过与湖北作家的相关比较 ,概论方方创作的知识者写作身份特征 :身份还原与价值坚守 ,发现市民与抗拒“市俗” ,理性认识与世事虚空 ,写作使命与远避时髦。文章认为 ,上述看似悖论实则统一的书写姿态 ,正是方方作为知识者写作身份所体现出的身份特征与小说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在我所追寻的以传统美国的方式对成长和学习过程作最佳描述的当属马克·吐温(1883)的小说<在密西西比河上>.这本小说讲述的是河道上一个主领航员的故事.吐温是一个在密西西比河岸边长大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