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2.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模因论角度探讨了流行语"山寨"的语义泛化过程和成因。"山寨"经历同模因域内、跨模因域以及超模因域三个阶段实现语义泛化。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以"山寨手机"为认知原型,通过隐喻机制将"仿冒、抄袭"的语义映射到不同的表达中。社会发展是"山寨"语义泛化的内在动力,而网络和媒体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能量”是科学术语中的一个“高能”热词。其流行速度快,流行时间较长,使用域广,尤其频见于各类评论篇章。“正能量”的语义(尤指联想意义)颇丰,在反映义中,其基本义较为抽象,附加义较为显豁。其中“正”兼具基本义和附加义。“正能量”的认知语义是其成为一个高能热词的重要基础。“正能量”作为科学术语这一社会方言的某些底层遗留,有较强的句法功能,可做多种句法成分;它还具有颇强的心理现实性,这些是“正能量”得以流行和继续“走红”的重要理据。鉴于“正能量”的流行,可以预测:科技领域的某些“高能”语词还会渗透传播到社会生活领域中来。  相似文献   

5.
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喻指与直指之间的语义关系,对比喻造词形成的复合词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从认知和发生学的角度,阐述了各种类型比喻造词形成的复合词的情况和条件,并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人们为何大多拣选源域或喻指成分最突显的属性、功能或形状映射到目标域或直指成分上。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本质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文章以四字格目标域缺失的汉语成语为基点,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目标域缺失成语中语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喻映射也存在某些对称和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11.
“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语义合成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于”表示语言所表示数、量或客观事物之间的相等关系。从句法结构上看,“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都是主谓结构,但是用于不同语域中的“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状语有差别,这表明:用于叙事语域中的“等于1”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和用于科学语域中的“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在认知层面和图式上有差别,“等于1”和“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合成和语义提取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抽象的事物。认知隐喻是通过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完成的,即从抽象的源域到具体的目标域。“人是动物”的认知映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空位映射、特征映射和关系映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爱情作为人类体验深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其隐喻表达在人类口头与书面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英汉爱情隐喻跨域映射可分为“爱情域与具体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和“爱情域与抽象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Fauconnier所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自于数学,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心理空间映射是意境现实化的重要认知机制和手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映射的基础是两域的认知相似性.语用函数映射是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映射,映射的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图式映射则是认知图式的自上而下的映射,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式的映射,映射的根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in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静态空间语义的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in的语义映射到六个认知域,延伸出六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in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to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动态空间语义的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to的语义映射到五个认知域,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to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渠道从单一向“网络立体化”转变,信息传播主体从“中心化”向“分散化”转变,信息传播环境从“真实化”向“拟态化”转变,信息传播出现了“混沌”与“失序”现象。“坚持人本理念”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基本逻辑,“信息资源与要素的再整合”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基础条件,“智能化信息平台决策机制”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保障。在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技术体系与网络体系的链接,搭建多层次信息流动与传播的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对社会生活空间与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促使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需要催生全新的元宇宙信息场域,构建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