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整体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社会经济和生育观念的发展水平,如果人口控制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出现生育率“反弹”现象,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被动。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应当看到,我国的生育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异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素质较低,有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还不尽合理,生育水…  相似文献   

2.
关于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及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冬梅 《西北人口》2003,(3):13-15,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在更替水平以下,这是我国长期实行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机制等原因,要保持和稳定目前这种低生育水平是艰巨的。本文从影响生育水平的若干因素、我国目前出现低生育水平的原因以及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难度出发,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时金芝 《西北人口》2001,(2):6-8,33
把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人口规模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范围内是确保该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低生育水平的特点、以及庞大的现实人口与有限的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继续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8,(2):96-10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目前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基本与上海、北京持平,成为全国范围内人口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以往人们主要从思想观念方面解释东北地区超低人口生育率的形成原因。本文主要从城镇化对人口生育率的一般影响与特殊影响、农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效、低人口生育率的跨期影响和人口结构变化、受教育程度与人口生育率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超低人口生育率的形成原因,结论认为尽管不能完全否定生育观、生育意愿对实际人口生育率的影响,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是影响生育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生育观和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口生育政策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 70年代初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在短短的 2 0年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人口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情况和最终生育水平等方面可以系统分析与评价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建民 《人口研究》2004,28(6):2-18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生育率水平出现了迅速的转变 ,特别是 1 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以来 ,生育率水平更是进一步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如果说 ,生育率的迅速转变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启动的 ,那么 ,在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已经为稳定我国城市地区人口低生育率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同时 ,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已经为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理性化创造了条件 ,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机制已经开始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群众自我控制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 1988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地加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不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地超计划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高。育龄妇女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出生人口增长的客观  相似文献   

8.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中国人口转变的动力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慧 《人口研究》2001,25(4):29-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发表以来,人口转变及其理论研究成为人们讨论低生育水平下人口问题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战略任务 ,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199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揭示出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特征 ,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和比较了1999年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一、西部地区人口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稀少 ,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 ,西部地区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出了努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 ,但西部地区的人口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四普”、“五普”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间接估计技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回顾,探讨生育水平下降过程中,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并以蒙古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生育水平下降到较低水平时与出生人口性别比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生育的地区差异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广州市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地区差异,得出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老城区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最低,其次是新城区,最高的是郊区;生育模式方面,值得指出的是郊区和部分新城区的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得不到有效控制,处于一种放任状态.在进一步探讨差异的原因方面,笔者认为除了地区人口特征、管理水平差距等外,城市生活空间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简称《决定》)出发,通过对我国人口生育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析,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难点关键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以吉林延边朝鲜族和新疆少数民族生育水平为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好心照顾他,反到害了他”,只有降低生育率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持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的计划外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价。育龄妇女的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计划外的生育,却是由人们生育意愿所决定的,是出生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或可变因素,必须严加控制,使其按计划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节育因素调查分析安菁春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减缓人口过快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仍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4.3%,因此,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  相似文献   

15.
李竞能在《人口情报与研究》1988年第1期著文指出,当前人口研究最受到重视的有以下七个方面:1.生育率问题。影响生育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本身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生育转变,国家和地区间的生育水平差异,生育政策,生育控制,计划生育管理。成本收益分析等。2.对死亡率的研究。如何依据不完备的人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包凤云 《人口研究》2006,30(6):89-92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30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一直较快,人口自增率、出生率、多孩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除西部地区生育政策较为宽松外,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低下的因素不容忽视。未来10年,西部各省将普遍进入又一个生育高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经济与生育的关系是生育经济学,也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80年代以来,它日益受到中国人口学者的重视,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家庭收入水平与生活方式,已被看作是家庭生育行为和孩子生产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加强,许多西方人口经济学说逐渐被用于解释中国现实存在的人口问题,尤其是生育问题。在家庭经济和生育方面,经常被提到的西方人口经济学观点主要有:哈维·莱宾斯坦(H.Leibenstein)有关孩子  相似文献   

18.
人口出生水平取决于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以及育龄妇女比重.文章利用1980—2010年进入生育期的妇女的初育年龄对其终身生育率进行预测,并据此测算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三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出生率,结果表明,这三个年份的出生率估计值均能够以较小的误差接近由总和生育率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率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解释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水平持续下降以及近十年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现象,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标准化年龄别生育率)和占总人口比重共同下降所致.考虑到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文章还模拟了高、 中、 低三种预测情景下2011—2050年中国人口出生规模的变化,指出即使在文章设定的高生育水平方案下,人口出生规模也只能在短期内实现回升.因此,为促进未来人口出生数量渐进增加,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目标仍须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121县人口监测系统大样本微观历时数据,分析了我国1970年以来二孩生育间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二孩生育间隔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前的长期稳定、1990~2005年间的持续上升和2006年至今的缓慢下降,这种历史变动与我国生育间隔规定呈明显动态关联.文章认为,我国生育间隔规定是针对"早、密、多"生育模式的政策调控,在当前群众主动推迟生育、城乡普遍晚婚晚育、低生育水平长时期持续的背景下,生育间隔规定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和作用空间在减小,继续执行以"晚、稀、少"为导向的现行生育间隔规定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70后人群的大间隔生育将是未来不可忽视的一种生育特点,对生育间隔的关注应从人口调控的政策导向逐渐过渡到健康导向.  相似文献   

20.
陈蓉 《人口学刊》2020,42(1):17-29
生育意愿研究有水平研究和趋势研究两个视角,后者更能反映人们观念的变迁,更能预判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动。文章以上海市为例,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法(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将1981年以来的30多年间上海市范围内开展的26项涉及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串联起来,结合其中5项调查的个案数据分析,考察我国大城市不同社会经济特征人群的生育意愿纵向变化趋势并进行子人群间的比较。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户籍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均不断减弱并且二者逐渐趋同,生育意愿的"城乡之别"已然消失;在沪外省市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强于户籍人口,"内外之分"仍然存在,但也显示出未来有趋同的可能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比较显示户籍人口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差异极小,流动人口中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略强于独生子女;从不同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人群比较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户籍人口生育意愿越强,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高收入人群的生育意愿均相对较高;但是无论哪个人群的平均意愿子女数均已低于2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