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及熟练程度,还取决于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交际能力是由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组成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由于文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言语错误,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社会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指出语言的联想意义反映了特定语言使用者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 ,显示了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从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语言的非理性意义对语言团体文化观念的反映 ,说明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理性意义 ,更需要掌握语言的联想意义。指出在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的现在 ,拥有社会文化能力对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指出了语言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特征。列举了因中日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表达差异的现象,并从中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在外语学习时,既要掌握语言技能,又要学习语言的内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着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外语学习者具有使用所学外语与其本族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文化知识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听与读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能力及交流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的教授不仅限于外语文化知识,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文化知识的灌输,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够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外国人进行得体交流。所以,文化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文章提出了一些文化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圣经》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英语语言文化的源泉。在学习、交流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渗透随处可见。本文从英美人名、地名、英语习语如成语、格言、日常词汇等层面阐述了《圣经》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渗透,指出广泛了解《圣经》文化有助于深入掌握英语,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  相似文献   

6.
中法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文章着重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讨论中法文化的差异,将法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从Jef Verschueren解释的语言三特性,即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出发点,结合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是动态顺应的现象,提出在英语学习中应该注意文化顺应。对于学习者除了强调他们对语言结构掌握的能力外,还应增强他们对于不同文化顺应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作为交流的目的,促使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人们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从交际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学中认识英汉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形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文化因素,阐明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引入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也不例外。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语言承载文化,文化有利于帮助我们去学习和积累语言,二者相互渗透。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很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学习英语,就离不开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语言存在于社会之中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交流。语言学习与文化交际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在某种意义上讲 ,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与那种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而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是为达到相当高文化交流的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原则 (principlesoftransla tion)是译者在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原则。翻译原则不仅决定了翻译的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过翻译所达到的文化交流。因此 ,掌握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外语学习要以提高交际能力为重点,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语义、语法、语用的综合领悟感知力,是一种能够形成更高语言能力的基础性能力。语感的形成能使语言的运用更自如、准确、得体。跨文化交流是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双向交流、互相输入、输出、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与后天习得的,是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性习惯,表现出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国际营销中商品译文品牌形象确立的得失之处,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借鉴成功的范例,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外壳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化的底蕴,增强译文的表现力,成功建立译文品牌形象,促进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互为相关的统一体,一直是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谈论对象。学习外国语要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在交际中准确、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一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指出“文化也是交流”。根据这观点,文化是人类个体之间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打交道的手段。“人们相处中遇  相似文献   

15.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不用词语进行的交际,可以通过手势或符号来进行。社交场合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中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适当掌握它可以帮助达成成功有效的交流。人们通过对非语言交际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习语和语法,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的,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思想、习惯、行为,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了解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希望改变目前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不被重视的局面,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人们运用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解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一个人语言掌握得好坏,不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符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能否适当地使用语言。因此,人们的语言能力最终是通过他的交际能力反映出来的。按Hymes的观点,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能说出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是不可能与英美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因为,与西方人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谈,更重要的是领悟、体会、调节和融会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而文化教学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相似文献   

18.
文化·语言·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离不开语言 ,而语言是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参与。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熟悉是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简要介绍了部分学者对文化的概念的认识 ,文化的特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以及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反映的是该民族的历史、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而 ,要想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有关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讨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介绍了中英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 ,以英语习语为例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提出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育 ,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它的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既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鉴于语言与文化这种紧密相联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