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特殊地区,地处边疆、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要做好群众工作,赢得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西藏的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西藏的实践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既有理论上的发展,也有实践上的创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西藏的实践,使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平等和尊严,在经济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团结、民主、富强、和谐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两者的辩证统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中宣传普及、推广运用、发展创新等三个内容。在它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时期,出现了四次高潮,如今,面临着一些困扰和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有利契机,积极贯彻群众观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群众需要的实现路径,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形成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是其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从来离不开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以民主促民生"的必然之举.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是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和法治化原则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表率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党群关系也决定着政群关系、干群关系,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因而维护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当代中国民主进程中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既要重视宏观规律的把握,也要重视微观要素的剖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之一的群众要素,包括了群众路线、群众实践、群众智慧和群众利益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中,群众路线是基本途径,群众实践是理论来源,群众智慧是创新源泉,群众利益是根本目的。对群众要素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特征和主体精神等几个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了研究。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中国的生动体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征在中国的显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概念,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根源和动力源泉,构成其安身立命之基和根本力量之源,二者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相似文献   

7.
历时近两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中共在高校中的组织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北京高校一方面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做好“规定动作”;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高校中蕴藏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资源,聚焦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际,在高校范围内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从北京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来看,这次活动在高校思想建设、办学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宋美茹 《中文信息》2013,(5):109-109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尤其是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像一滴油,而应像一滴水,自觉地融人到人民群众的海洋中去,成为群众的普通一员,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相反“如果脱离了群众,而不坚决改正,就必然是由于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失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为何成功"的问题;从未来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棠 《南方论刊》2013,(10):67-68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并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中央的重要论述和举措,为我们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党的群众工作机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群众工作机制就绝不能削弱。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继承与发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的群众工作机制宝贵经验下,勇于突破,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强固这一根本保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范式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理论的自然科学背景和长时段特性,需要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中警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内涵上和较长的时段分析,可分为"政治范式"、"经济范式"、"社会范式"三个范式,三个范式之间的转换动力来自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范式的界定仅仅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理论概括,只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并不具有排他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历史与国内现实和国际大背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本文用科学哲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有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2-58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由个体、组织和群众等构成的多元化主体系统,其中,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党的领袖是个体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主体。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体大体上经历了由知识分子主体到理论家主体再到领袖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从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发展而来并从政党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党主体的。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知识分子、理论家、人民群众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主导主体、核心主体、基本主体、骨干主体和基础主体的作用,各类主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执政党而言,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当前,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之中。这种特定走势使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需要群众工作主体投入更多的真情和精力。而当前群众工作主体在个体动力方面存在着弱化的趋势,为此,需要系统分析传统的动力激活模式的得失,根据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和完善群众工作主体动力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演进态势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总体性意识分不开的。在实践总体意识、思想总体意识、人学总体意识以及历史总体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整体转变,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群  孙宇 《南方论刊》2012,(9):8-1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三代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拓与顺利发展的过程,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深化的阶段。人民群众在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可谓精髓,有助于加速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步伐,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创新意识提高到新的认识水平。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是一个辩证曲折、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曾祥云 《社会科学》2021,(10):136-14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偶发事件,也不是空洞口号或抽象符号,而是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作为理性认识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不论从知识形态、认识功能还是思维特征来说,它提供的事实性认识都不能满足现实实践的需要,因而不能直接指导中国实践。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活动发生作用,就要将其转化为中国实践所需要的应用性认识、转化为中国实践目标,并进而转化为中国实践方案,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因此,作为一个认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不辩自明的"公理",它内含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根本遵循,才能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正确性;只有从政治性解读回归学理性阐释,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回归正途、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