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各种复杂、动态、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翻译就是译者不断作出决定和选择取舍的过程.列维1967年发表的<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试图通过抉择过程来建构一种宏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3.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处理,即"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为了接近和再现原作在翻译时所做的主观努力,并且为了达到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瓦尔登湖》徐迟和戴欢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通过对两译本的剖析,从而对译者创造性叛逆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从幕后到台前——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翻译理念的历史演变,考察了译者身份在翻译活动中的变迁历程,译者主体经历了一个由隐蔽到彰显的过程,并从哲学层面剖析了译者身份变化的原因。译者主体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在译论研究中,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与作者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探讨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比较多,而很少从译者牵头来统一整合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因素的角度,将译者视为决策者身份,采取认知的方式来探讨翻译过程。本文鉴于解构主义对译者身份遭到长期束缚而爆发的极端张扬个性的不足,同时审视此期间反思中又存在的毫无重点突出的情况,从而提出译者主体效应决策模式,从把握整体兼顾个体的辩证观视角,突出译者的决策地位对翻译过程进行认知化研究的观点,尝试用“模式化”的方式来客观描述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并指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然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8.
结合译者主体性和决策科学的相关知识,本文采用综合的认知理论分析模式,对科技英语长难句的翻译过程进行探讨,以全新的视角提出科技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译者为中心,以实现决策效应最大化,即实现译文质量最优化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长久以来忽视了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译者。最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的,指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选取<喜福会>The Joy Luch Club的四个中译本(分别由男、女译者所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层面探讨性别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女译者是否在语言使用和翻译策略方面会体现出其女性身份.研究发现:<喜福会>的女译者无论是在语言层面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都未凸显其女性身份,未对翻译过程进行女性主义干预.  相似文献   

12.
翻译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翻译研究经常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作用,使之屈居于从属地位,境地尴尬.本文试图结合翻译研究中的阐释学理论,并在对汪榕培《墨子》一书译本及其阐释基础上,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及对作品阐释层面上主体性地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提出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本文在简要介绍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同时认为翻译是文本和译者之间动态的顺应及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论发展脉络,分析阐释学框架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解读。研究发现:施莱尔马赫首先看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伽达默尔和斯坦纳则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描绘了译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以来,对《名利场》翻译的研究大体还处在语言层面、文学层面上,而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研究相对偏少。本文以杨必、贾文浩、贾文渊的两个译本的前言为例,采用韦努蒂伦理观,从伦理道德层面上来解读译者在翻译时是如何受到本土文化、历史层面的冲击,从而使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著在伦理层面上存在冲突,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译者在对原作翻译中是否进行了人为的操控,使得自我身份凸显。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素有争论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忽视了在具体翻译活动中“条件”的重要性。翻译单位的实质是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在语言层面上的映射,翻译单位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的主体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始终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固定的翻译单位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笑道”译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拟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笑道”两字的翻译做比较,从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的角度找出两个文本在翻译差别上的根源。提出:翻译不是语言层面的简单对应,译文更要受到意识形态、翻译诗学、权力关系以及译者同原文作者、译者同译文读者等之间相互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操纵。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关于译者风格的讨论由来已久。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的"风格即关系"为理解与解释译者风格提供了认知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利玛窦和许渊冲三位著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活动,阐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译者的偏好与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译者风格,说明关联理论的风格观对译者风格这一翻译话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可能有被动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动的,都形成了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