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2.
哭嫁习俗与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哭嫁”是土家族流传甚久的婚俗活动之一。即在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半月,最长在一至两月之内,由新娘的母亲、婶母、姑嫂、姊妹及邻近好友每晚伴随出嫁姑娘进行对哭。主要由出嫁姑娘叙骨肉之情,诉离别之苦,并对这场重大的人生转折发出内心的种种感慨;同时有亲友随之陪哭,对新娘从旁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6-36
客家人办喜事,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第一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不舍;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新鞋,还要头插富贵春加茉莉,意味着富贵常存。到了夫家,首先拜过天地,见过公婆,进入洞房。进入洞房后,要择个吉时吃“十二碗”。婚桌中摆有十二只碗,碗中装有十二种食物:白米饭、红枣、黑豆、清丁(冬瓜条)、龙眼、红圆、糖、猪腰尺、小母鸡(一只)、糕仔、鱼、蛋酒。吉时一到,媒人便指着十二只碗为新郎新娘唱好话:“吃白饭穿…  相似文献   

5.
在印尼南苏门答腊的巨港地区,民间婚礼有许多带象征意义的有趣仪式。“婚约”仪式,在男方家中举行,新娘并不参加。新郎将一把家传的宝剑赠送给女家作为信物。“散沫花游街”,即“游新郎”。婚礼的头一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各在自己家中将手掌和指甲都用散沫花的叶汁染成红色。然后新郎在“火伞”的“保护”下,由众亲友簇拥着游行到新娘家中,游行路上灯火辉煌,煞是壮观。这天晚上,新娘却躲在闺房之  相似文献   

6.
汉哭山即今青海省海南州的河卡山,以往有研究释此名为“高山反应”引起的情绪波动.河卡山及大河坝河(杭曲)的藏语名称同源,藏文写法很不稳定,存在不少异文材料,显示这个词是藏语记音.汉哭、河卡均为蒙古语族“杭盖”(qangγai)的译音,指水草丰美、适宜放牧的地方,是阿尔泰游牧族群的常用地名,在汉文史料中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汉哭山是少数仍在青海地区使用的吐谷浑地名.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婚俗     
生活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大都在夏、秋两季操办婚事。婚礼当天的黎明时分,新娘在专门举行戴头仪式的毡房中由伴娘陪同,在舅舅唱起的《戴头面歌》歌声中,在两位少妇的帮助下,改变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还有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珍品编制成的“头面”。过去,裕固族新娘的“头面”很重,有时竟达七八斤,现已不多戴了,但姑娘出嫁时,还是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戴“头面”仪式的。 姑娘一戴上“头面”,就意味着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即将告别父母,成为人妇了。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8.
白族婚俗掐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心疼骂是爱”,这话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婚俗掐新娘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掐,乃表示亲善祝福之举,被掐者无不心存感激。 白族婚礼通常要热热闹闹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踩棚”日,街坊四邻、亲戚朋友要在新郎家演唱“吹吹腔”或“大本曲”,由三弦和唢呐伴奏,气氛热闹红火;第二天为“正喜日”,人们将两位新人迎进新房,一边朝头戴花冠的新娘抛散米花,一边争相亲亲热热地掐她一把,以示祝福,倘若哪位新娘在婚礼上被掐的次数少甚至没人掐,则意味着她人缘欠佳。因此每位白族新娘都是被人越掐越高兴,越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人的婚俗保持着远古质朴、纯真的格调: 草鞋钱男方家的接亲队伍挑着糯米饭,浩浩荡荡走在月亮地里。进了新娘居住的寨子后,拉开阵势,与寨子里的姑娘们对歌。对到一定时候,新郎溜出歌场,跑到新娘家门口,给新娘递一个暗号。新娘听到后,抱起嫁妆就出来了。见到新娘,姐妹们便停止对歌,簇拥而上,领着新娘踏上路途。出了寨子,所有送新娘的女孩子们就开始争要“草鞋钱”了。“草鞋钱”的数目由姑娘们自己定。起初各说各  相似文献   

10.
侗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许多传统习俗与侗族人民的卫生保健、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婚后“不落夫家”、“踩生”习俗与妇幼保健 婚后“不落夫家”:侗族妇女在婚礼期间,夫妻不同房,新娘与伴娘同宿。最多在夫家住3天,即由夫家派好友将新娘送回娘家,待到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夫家可派人接新娘与新郎同房,但次日又返回娘家,这样时来时往,直至女方怀孕后,才迁往夫家。这就是侗族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娘有孕,这是一件大喜事,不但夫家来人接,女家也派人送,这时新娘一头挑着“稻…  相似文献   

11.
<正> 操办婚事攀比摆阔,常使亲友伤透脑筋,您可知道,湘西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一带的苗族地区,男女婚礼却是俭朴风趣。六亲客“六亲客”是新郎家从本房族请到新娘家迎亲的六位能歌善说又有酒量的礼客。苗族人民重感情,轻钱财。青年男女相亲恋爱,女方不会索要男方的彩礼,姑娘出嫁也只带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有繁多的嫁妆,迎亲就不必兴师动众了。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早晨,“六亲客”身穿长袍,头围包帕,手持雨伞来到女方村寨,齐声高唱《娶亲歌》、《进门歌》,新娘父母闻讯便请人将“六亲客”迎进屋  相似文献   

12.
当年被诸葛亮斥为“不毛之地”的云南,如今不仅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而且还有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这大概是诸葛亮想象不到的事吧?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一个躲藏在深山里,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地方——巍山,它就是1000多年前,崛起西南,威震东南业,与大名鼎鼎的唐王朝并驾齐驱,彼此有过来往的南诏国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3.
侗族婚俗如一束春日绽放的山花,清丽芬芳,富有人情味。人们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前一代人走过,后一代人走来,鞭炮唢呐,改髻哭嫁,纺车嫁妆……盈盈新娘,铮铮汉子,在这条婚娶路上吟诵的篇章格外动人。【半夜迎亲】 夜半迎亲,在侗族的婚俗中也叫偷亲、偷妻。“偷”是因为娶亲的先不张扬,等到新娘进屋,鞭炮鸣响,寨上的人方知又有新娘进寨啦。 冬天是偷亲的季节。偷亲之夜,后生男家里一片喜气,一位被公认为命好福高的妇人,被请来装凳和打油茶。后生和找好的一两个陪郎去新娘家。他们一路歌唱到女方木楼下,就像往日走  相似文献   

14.
哭婚     
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同胞,一般都喜欢在每年的十冬腊月嫁姑娘娶媳妇。不仅因为这是农闲日子,亲友们能抽出时间来喝酒,而且正值冬季,不会打雷下雨,接亲路上最方便。苗族同胞在娶亲时,有个十分有趣的习俗,就是新娘的哭婚。 文山苗族同胞娶亲,不论路途远近,都要在女方家住宿一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代表团演出的舞蹈《喜背新娘》,犹如一枝关不住的出墙红梅,以它自身特有的风采,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卓然绽开,令人瞩目。舞蹈表现的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精彩场面:在新人成婚之前,新娘在房中梳装打扮,一群美丽的少女陪伴着她,这时,在一片欢闹声中,新郎带着一队英俊的小伙子到新娘家“抢亲”来了。于是,观众眼前顿时展开了一场喜剧性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16.
近代满族婚俗与过去历史上的婚俗,有很大的演变,很多仪式与东北汉族的婚俗相融合. 接亲:迎娶那天,新郎带着花轿鼓乐队到新娘家接亲,新郎由男宾陪着拜会岳父.岳父家要以茶招待.炕上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摆着瓜果,岳父陪新郎吃茶.到吉时,小叔子拉新娘下炕.喜娘在旁边说些"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等类的吉利话.这时新郎给新娘鞠躬,陪新娘下地.新娘离开娘家时要放声大哭,流眼泪,这叫留"金豆子",不能把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姿,各有千秋,宛若百花园中的奇葩,装点着万紫千红的人类社会。其中,云南鹤庆县甸南坝地区白族妇女的新娘服饰,堪称白族妇女服饰中的一朵灿烂瑰丽之花。 新娘服饰,是白族姑娘结婚时穿戴的喜装。从她结婚之日穿上身,便成为其成人的标志,将一直伴她走完人生之路。新娘服饰由衣着和佩饰组合而成。衣着为“月”帽、翠衬、云衫、罩褂、宽裤、围腰、扎脚、鞋袜;佩饰有耳球、胸佩、戒指、手镯、系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下来便以哭开始.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陶.然则哭泣也者,因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生命是以哭开始的,也以哭泣终结:开始时,是自己哭;终结时,是亲朋友好哭,以示送别或悼念.十里长街万人恸哭,可看出其人品的高尚伟大.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家乡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了花朵,而夏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曾经有一位诗人,踏着“如歌的行板”,嗅着幽远的“七里香”,追寻着“无怨的青春”,“在爱的筵席上”热恋着“楼兰新娘”,却不得不承认:所...  相似文献   

20.
<正> 卜拉概述卜拉,是侗语“bux ladx”(侗文,下同)的音译,意为“父与子”,在翻译成汉语时人们习惯称为“房族”。和卜拉有关的风俗习惯,人称“卜拉”文化。卜拉的称谓,各地又有所不同。莫虚光、陈维刚、陈衣在《桂北侗族的社会民俗》中说,三江称之为“jaix nungx”(结浓),意为“兄弟”;龙胜又有称之为“goux naeml”(苟腩)的,意为“乌米饭”。按当地习俗,新娘回娘家时,夫家要随送一担糯米蒸饭(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