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的宪法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占人口94%的汉族之外,这个国家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很多,而且这些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总的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如汉族发达。因此,汉族自以为在文化方面优于其他民族或者说比其他民族更文明,因而常常表现出毛主席所说的那种“大汉族主  相似文献   

2.
三、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民族间、地域间的发展差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历史上形成的。建国以后,党在1953年就提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逐步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王传习 《民族研究》2004,(3):103-104
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规定了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以更快的速度加快缩小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而加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点和难点又在于如何加快缩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温军博士的研究专著《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年1月出版) ,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加快缩小发展差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背景。(一)问题与背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这项制度的实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和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及各少数民族与内地和汉族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大大缩小了;各少数民族都能够在自治地方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并且有了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全国各民族更加团结,国家空前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项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学历结构、受教育人口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三个指标,通过与汉族人口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回族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距。研究发现,20年间,回族与汉族的学历结构都趋于优化。6岁及以上人口中,回族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缩小;但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拉大;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相比近十年则出现"逆转"现象,即从前10年高于汉族人口逆转为低于汉族人口。性别差距方面,1990—2000年回族与汉族每个学历教育阶段受教育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都趋于缩小;2000—2010年,回族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出现"逆转",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与之相比汉族则仍是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各少数民族获得了全面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中国政府提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一条基本方针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走向共同富裕。新的奋斗目标,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新问题和新前景摆在面前。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国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地主土地所…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人口的经济活动状况,既反映这个地区人口的自身素质、能力和地位,又反映该地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红土地上聚居着除汉族以外的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这十一个少数民族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致使各民族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广西少数民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意识和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促进广西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利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0%汇总资料,采用异期纵向,同期横向对比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人口增幅长期高于汉族人口的情况下,1990-200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外流、发达地区少数民族高增长等众多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诱因,显然是与经济、交通、区位这三大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全国数据,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层面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之间存在着"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体现为少数民族妇女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时长上都显著低于汉族妇女;但在"使用"层面,少数民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之间并未出现显著差异,她们有着共同的互联网使用偏好,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1990—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六个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建立了以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为核心的影响生育水平及其变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和全国人口、汉族人口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存在差别,如早育率高、生育率峰值宽、生育率峰值后生育率下降平缓等;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内部存在异质性,上述六个少数民族的生育状况可分为维吾尔族—壮族(高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回族—藏族(少数民族平均水平附近)、蒙古族—满族(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三类;第三,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等共同影响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变;第四,影响生育因素的差异和叠加效应造成了不同民族生育状况的表面一致性,但相似的生育水平或生育模式背后有不同的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及其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以及边疆地区的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数字图书馆不仅代表着图书馆发展的最新方向,而且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民族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适应信息社会以及进一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乡市场体系的回溯,可追踪其变迁与发展的过程,探寻其良性发展的可能路径。"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贯穿了城乡之间的市场体系,这一体系经历了自由、计划、开放等多个阶段,并不断形塑着中国的城乡关系。古木县"农村电商全覆盖"方案的展开,使得这一体系得以外显,并促使它发生转型。反过来,转型既可能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良性发展,也可能导向城乡市场体系分割的风险。基于此,在市场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应发挥参与者的主体性,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良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电信通信为农牧区提供信息接入手段这一视角出发,分析西藏农牧区发展电信、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究农牧区数字鸿沟的表现及成因,认为发展电信通信是缩小西藏农牧区数字鸿沟的基础工程,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针对数字鸿沟的农牧区电信发展经济、技术政策,遵循普遍服务原则,沿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提供两条主线,保证为农牧民提供最低数量和基本质量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孙纪文 《民族学刊》2023,14(3):68-78, 149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史料中的书面文学文献研究、口传文学文献研究和数据化存储与数字文献研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个场域(作为学科的“文献学”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文献研究的推进路径和学术站位等论题。在吸收学界相关文献整理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搜集-辑录-研究-应用”的理路,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互相匹配,循序渐进,推进大型文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集成》的编纂工作,以提高文献学研究的学术站位,将文学交融史料文献视作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交融史料中的义例义理与时代课题的研究相会通,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新的华章。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各民族院校的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与人力资源的内涵.接着阐述了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即创新管理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留住现有人才,引进高科技人才、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瑞祾  邱富元 《民族学刊》2022,13(12):88-97, 155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正持续赋能教育的创新与变革,重塑智慧教育这一未来教育的新范式。首先,本文阐释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育人格局。其次,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民族地区的推普典型,分析其语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现状,探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化发展的现实机理。最后,文章基于系统思维和协同理论,通过理念、模式、教师、环境、资源、评价六要素的创变来构建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铸牢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raws upon an examination of two apparently opposed cyborg lo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to show how, in specific instances,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s, culture and diasporas intersect. Such intersections produce very specific, situated contexts for productive labor forces to emerge at the interface of technologies ‘old’ and ‘new’. These situated contexts place the individual in relation to market forces and community production logics through which labor and affect are placed in hierarchies of digital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does this by looking at how the ‘sari’ is produced, marketed and worn in two ‘cyborg’ contexts. One of the cyborg locat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is online, the other is offline. By juxtaposing these ‘old’ and ‘new’ context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 sari the author hopes to allow for issues to be raised that otherwise would be invisible.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oblematises the uptake and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by migrant and refugee-background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lens of a site-based arts pedagogy program, Culture Shack (C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It argues that online pedagogies including animation, Facebook, photoshop, mobile phones and Youtube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for bridging cultural, gender and educational gaps, if the ways in which they are applied engage with communication preferences and discourses of culture, ethnicity and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Drawing on Dimitriadis’ attention to the power of public pedagogies and cyberculture theorists such as Leung and Nakamura, this article frames creative ICT use as not merely a tool but a contested, negotiated space in which young participants shape educational transits of being and becoming, and arts-based digital learning as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pedagogies.  相似文献   

19.
冯剑侠 《民族学刊》2017,8(4):39-44,108-111
本文通过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层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在互联网的使用率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天上网时长与汉族相比更为有限;除了利用网络炒股/投资和网络购物等经济行为的参与率较低,呈现出明显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和区域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因素。此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少数民族的互联网接入状况和使用偏好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是弥合“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