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鬼跌跤"是起源于今山西忻州地区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由秦朝士兵背假人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法演变而来,最初的形式为身背一个假人道具,在当地称为"抱跤人"。在民间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它既保留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结合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摔跤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身背两个假人道具进行表演的民俗活动,假人形象也随民间文化的需要演变成了"鬼怪"的模样,成为了真正意义的"二鬼跌跤"。这项民俗活动体现出的是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展现的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道具人物的形象伴随文化发展的需要,传播至今经历了三次造型上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无不反应出民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区是包含着两种文化特质的文化区域.本文选取鄂尔多斯这一蒙汉交汇区作为研究背景,以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鄂托克旗的村落为例,从民俗学的视角审视蒙汉两个民族在这一特定区域中文化互动的一般进程.从纵向发展看,两族民俗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两族民俗的流向和互渗程度有着很大差别;从横向扩布看,两族民俗文化融合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特点,农耕文化的延伸渗透和蒙汉两族的杂居深刻地影响着民俗融合的程度.蒙汉两族民俗文化融合带来了比原来单一文化圈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民俗生活成为洞悉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来研究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碰撞、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和谐相处,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和交汇区村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北文化一直是以简洁、素朴、热烈为主,主要传达出陕北人民刚健、顽强、质朴的审美观。本文主要是从表演形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现代语境含义和陕北民俗文化与审美,分析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探究未来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马佳 《西藏研究》2006,(2):69-72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代北京城中所举行的“白塔燃灯”、“雍和宫舍粥”、“绕塔”、“喇嘛打鬼”等几项具有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说明藏传佛教对清代北京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民俗学领域里,林明德无疑是个先驱学者.他常忧心于台湾民俗文化与人士的消亡,而常和时间赛跑,试图结合官方与民间的力量与资源,通过一次次民俗活动的成功策划和组织,让台湾民俗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他不愧是台湾近二十年来民俗艺术的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7.
地方俗语作为民俗语言,鲜明地反映了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郴州有大量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通俗易懂的地方俗语,从中透视出当地民俗所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及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相比其他民族自治区,广西地区存在着壮族、苗族、彝族、水族和京族等多个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种民俗节庆,民俗节庆中又包含着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间美术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造型的产生和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美术造型创造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而存在的,民俗文化观念决定了民间美术造型的面貌。可以说民间美术各种造型多产生于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中,同时,民间美术造型又服务于民俗活动,增添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它们互相依存,同生共长,和谐发展,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民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青海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视点切入,开宗明义的提出:“青海民间民俗活动中存在傩文化”。作者通过几次田野考察,目睹了民俗活动中巫傩文化奇观,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傩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价值,使人们对青海傩文化有一个初步、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许多独具的特点。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心理信仰构成了民俗约束力的基础 ,这样的基础 ,使达斡尔族的民俗活动赖以传承下来 ,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承传与变异中,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遂的内涵。原始初民在“万物有灵”的理念支配下,从原始宗教中孕育了鬼文化的观念。因为原始初民认识能力、社会能力与自然力之间差距悬殊,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他们不但无能为力,而且惊慌恐惧;加上“万物有灵”论对他们思维方式的规定,在意识领域里自然派生出灵魂不灭观念,出现了向亡灵鬼魂的乞灵,以求得平安与生存。这样出现了“鬼心理”与鬼活动”。这种与“巫”相类似的鬼心态在原始初民的思维里是模糊的、纷繁复杂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鬼的概念才逐渐变得明晰。《说文解字》解鬼:“鬼,人所归为鬼”。很明显,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把与人间相对的另一个世界称为“鬼”的世界,人死即是到鬼世界继续生活。  相似文献   

14.
浦市坐落于沅水中游,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地。自清朝伊始,浦市的寺庙会馆林立,各种祭祀佛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盂兰盆法会便是其中之一;浦市的盂兰盆法会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融入了"目连戏"的戏曲元素与民俗文化,弥补了传统差序格局中文化功能的缺失部分,巩固了群体规范与教化,加强了文化冲突的调适,有利于社会文化的整合,促进了民俗艺术和宗教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畲族"盘瓠"形象的民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瓠是图腾形象,是畲族盘瓠传说中的主人公.在传承的过程中,盘瓠形象不断变形,这是畲族民俗文化发生变异的结果.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盘瓠形象作了历史的回溯、民俗事象的引证,并对盘瓠形象的变形作了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如同历史一样,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经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新疆民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这些变化中,民俗事项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在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中,男性与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巴渝区域视角,对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以巴渝区域的民俗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立论原则。通过对史料的甄别,择选出巴渝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喜花鼓、哭嫁歌两种不同类型的乐曲,以此为范例,对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进行梳理及研究。以此得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是培育该区人民民族认同及共同意识的载体。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产生于人民的交流及交往当中,是历经民俗文化变化而转化而成的结论。并且探讨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民俗文化的变化史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社会,网络技术广泛渗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催生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民俗文化也在网络技术的“催化”下,衍生出一种“他”俗文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基于开发和利用的立场,以民俗文化为主体,迎合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的需求,激活了民俗文化的应用性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理论上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这种理论表述,不等于商业化,而是在认同和尊重民俗文化内价值①的基础上,站在广大民众现实需要的出发点上,拓展民俗文化的现实服务功能,从而推动民俗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介绍了兴安盟民俗文化在当下的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路径,包括形成个性形象、建设体验平台、融入民族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措施,包括准确定位民俗体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民俗文化、建设文化展示带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世哲 《民族学刊》2010,1(1):120-126,166-16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