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筑是人们居住、工作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能够保持传统的城市风貌,同时赋予新的城市功能,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预防性保护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提出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最后提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沿海殖民地建筑遗产的南北方比较,解读了不同的两种风格取向,并研究了国内殖民地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在较为成功的殖民地建筑遗产保护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沿海城市殖民地建筑遗产的创造性和可持续性保护原则及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3.
藏族筑城思想的探源对于藏族传统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现实意义,苯教“三界”思想、“宗山”建筑、佛教“坛城”观念,汉族“风水”思想等对藏族城市空间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与历史用另一种方式赠予我们的瑰宝,它们体现出来的价值无穷无尽,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追求开发物质遗产带来经济效益,商业性的开发对其造成建设性的破坏,使得遗产失去了原有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存在价值和稀有状态可知,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在各个国家或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在这方面我国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需要总结和借鉴先进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从不同的案例或相似的情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管理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使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共赢的初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适应性再利用与城市遗产管理:以丽江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探讨适应性再利用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对城市遗产管理带来的影响.认为当前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驱动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理念的实施,适应性再利用直接导致丽江古城内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消失.为了达到可持续的遗产管理,作为主要遗产管理者的政府应该将居民的福利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并且放弃以经济为诉求,用城市经营来管理城市遗产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木结构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维修的方案,对木构架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加固修缮方法,以期为今后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开展预防性保护和维修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遗产旅游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涉及到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特别是真实性问题.J.E. Tunbridge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到遗产>,从另一个视角,对遗产与真实性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诠释,这些阐述和诠释扩大了人们传统意识中有关遗产的概念,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展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不仅能更好地分析古时建筑的特色,分析建筑原理的演变,也能为当前的建筑工作提供思考。数学技术是一项系统化的创新技术,借助该项技术能对古建筑形象以及技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资源整理,对古建筑的传承以及保护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山西境内古建筑遗产呈现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对数字技术进行解读,最后提出借助数字技术对山西境内古建筑遗产实施保护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古建筑的保护中,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资源整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工业,在这个产业替代的过程中与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关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一些地段景观的再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山西晋华纺织厂为例,从空间角度对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景观的再生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并探讨了工业遗产的意义与其保护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构思方法。希望通过这些保护措施让更多人明白工业遗产是加深我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工业,在这个产业替代的过程中与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关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一些地段景观的再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山西晋华纺织厂为例,从空间角度对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景观的再生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并探讨了工业遗产的意义与其保护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构思方法。希望通过这些保护措施让更多人明白工业遗产是加深我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科学保护的发展趋势。在文物保护利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迎来新机遇。本文主要思考了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科学保护的发展趋势。在文物保护利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迎来新机遇。本文主要思考了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革命纪念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传统建筑蔚为壮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体系未变。一方面,它们是特殊的文化载体,记录着历史演变的轨迹,能够有力地证明建筑所在地发展的连续性。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枯燥、单调、令人难以忍受的,而民族传统建筑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自然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情感。另一方面,它们始终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形态。它们的存在能保存历史特色、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能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体现文明程度,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际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不能确保相关设计的准确性,难以更好的将工业遗产建筑空间的相关元素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应总结丰富经验,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改造设计活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善设计元素和内涵,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际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不能确保相关设计的准确性,难以更好的将工业遗产建筑空间的相关元素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应总结丰富经验,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改造设计活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善设计元素和内涵,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这里居住着三代工人,他们都是老工业基地的缔造者.他们经历了工人阶级的辉煌、改革的阵痛、反思后的腾飞,他们的生活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缩影,他们的“工人精神”更是这座老城发展的精神内核.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将冷冰冰的机器、厂矿封存起来,而是将一座工业城市发展的历史展现出来,是将使这些冰冷机器喷发火光的工人阶级的生活展现出来.这才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延安时期陕北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分析该时期建筑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其审美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此阶段建筑活动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国家系列建筑营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基于对建筑遗产概念的理解,结合延安地区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与修复实践,探讨当前红色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策略,以期确保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开拓迎合当代审美、提升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里院建筑是青岛一种分布广泛的民居建筑形式,也是青岛100多年城市建筑进程中具有浓郁平民符号意味的独特生活样本,代表了青岛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青岛极具生命力的城市性格,也记录了一个城市平民化的发展和变化历程.然而,大量里院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遭到拆除和破坏,保护现状堪忧,里院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保护是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文物收藏与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文物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民众对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愈加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受到更多关注。本文以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的预防性保护实际为出发点,总结当前预防性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明确做好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一些加强和完善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建议,希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个人的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文化遗产.景观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历史遗留",是稀缺的、独特的和不可再生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包括山地自然要素、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梯田--古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各自的分级指标.本文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分析对比了东道主和游客双方对龙脊梯田遗产的感知差异,提出了龙胜梯田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以求达到景观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有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