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冻鱼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节日中的芦笙大赛既是一项娱乐项目,也是他们巩固族群意识、维系族群关系的方式之一。本文拟以民族学视野来探究冻鱼节芦笙大赛的行为及族群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试论"族群"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是人们进行群体划分的一种结果,族群意识的产生是族群之间交流的客观需求,族群意识的强弱受族群间差异程度等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然非常喜欢的乐器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族群众多和底蕴深厚的特点。其形制多样、调式繁杂、运用广泛、表演舞蹈种类繁多。两千多年前,芦笙文化就已经在西南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流传,由苗瑶、百越、百濮、氐羌等族系发展起来的十几个民族都具有浓厚的芦笙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已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民族,还是"族群"--释ethnic group一词的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氏族→部落→民族"是人们共同体演进的普遍规律.在世界人们共同体演进的过程中没有"族群"位置,不宜以"族群"取代民族,也不宜以"族群"表达民族以下支系.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发端于我国并逐步分布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一个跨境族群,尤其是操川滇黔方言的"Hmong"人族群,在距今不到200年时间里零星地分布到了中南半岛各国;通过对该跨境族群的特征和表现所作的概括,分析了族群记忆在族群内部自我认同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使该族群最终走向心理认同上的聚合.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合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纳木依"人与如今以"纳西"、"纳罕"、"纳"等为自称的"纳"族群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认为纳木依人与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及其变迁.对一个民族要有深入的研究,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于单一民族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内生的族群之一,以其伊斯兰教信仰为重要表征.历史上回族与各王朝政权之间基本呈正面的互动关系,有着积极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表现.清朝中叶以后,西北西南回族屡受政府打击,其内部出现了消极的"争教不争国"的政治态度.民国建立后,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回族紧跟时代步伐,在复兴族群的同时以主人翁精神努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建立起了高度的国家认同意识,"兴教救国"即是这一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族群以及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在西方的变化作了一个简要追溯.通过追溯和考察,得出的认识是(1)族群这个概念的兴起是与民族的普遍疆域制度化,种族、部落等"东方学"概念的衰退相连带的.(2)族群与民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政治诉求和政治承认上.(3)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拥有区域自治权利,因而不应该轻易把他们改称为族群.  相似文献   

13.
<雪球>一书在汉民族研究的方法论上有许多突破,但<雪球>在"族群"理论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国内"族群"理论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该书在"族群"理论的运用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15.
<正>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  相似文献   

16.
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7.
"勐"论     
"勐"是中南半岛地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地区,可以称这个地区为"立勐地带"."勐"的原义是"一片地方",后来衍生出"城镇、国家"的新意,成为了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勐"作为政权组织是由阶级对立而出现酋邦政权后,才开始存在于壮泰族群社会中的,时间大约是9~10世纪.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纯 《世界民族》2001,(2):11-20
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下民族主义".它把文化道德看成民族认同的最高标准,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稳定各朝各代的主体族群、维系文化边缘族群与主体族群的亲和力作用,它的"天下"情怀与对世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的口头传统中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以裕固族东迁为主题的口头传统反复表演和世代相传,表达并强化了裕固人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口头传统中"东迁"主题的在分析,探讨裕固族东迁后,裕固族文化发生的文化涵化现象,认为:裕固族口头作品中对"西支哈至"的深切眷恋,是裕固人对本族群"根基性情感"固守的体现,也是面对汉文化、藏文化、蒙文化等强势文化侵入的一种族群文化反弹.  相似文献   

20.
, 《民族论坛》2013,(4):52-53
正遗产发现地:邵阳市绥宁县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之一,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寨市、关峡等乡镇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苗族地区。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相传源于宋代,是苗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救兄而献身的杨金花而设定的一个纪念节日,最早只在苗族杨姓族群中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苗族共同节日。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