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白马藏族的巫舞与面具,将其分为"巫术祭祀舞蹈"与"巫术习俗舞蹈"两类分析研究。认为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池哥、池母等面具使用最为普遍,是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最为核心的面具,是白马人以之为核心构架出的一个族群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2.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世居甘川两省三县(甘肃文县,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的白马藏族的舞蹈类别作了归纳,对产生这些舞种的生境、原因、背景,以舞蹈生态学原理及方法作了历史的、科学的、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认为:白马藏区是历史上氐、羌、吐蕃、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地带,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的舞蹈也当然具有多元文化烙印和自身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4.
关于藏族面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说法较多,但有存疑。笔者根据20多年来西藏考古新发现和目前面具文化的古遗存等实证,参照已有的相关成果,并结合多年来的实地考察,提出了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具体是从图腾崇拜、狩猎和丧葬中衍生而出。藏族面具文化至今呈活态存留而且丰富多彩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一脉相承性、兼收并蓄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姊妹艺术的支撑所致。  相似文献   

5.
川甘交界地带的主要民族白马藏族与羌族、藏族等民族长期毗邻而居,在文化方面相互习染。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白马藏族服饰,既有体现独特民族个性的一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同时又不乏临近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民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白马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深入了解白马藏族的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四川省绵阳地区平武、九寨沟和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信仰与神灵体系的考察,发现在白马藏族的宗教文化中,苯教仍然是其信仰的主流,且较完整地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同时呈现出与佛、道及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共生并存的现象,显然系不同民族文化在特定地理边界上碰撞、融合的多元呈现。  相似文献   

7.
白马藏族是聚居于川、甘交界地带的古老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造就了白马藏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白马藏族服饰的款式结构独特,色彩艳丽,尤以服饰图案独具特色,是白马藏族民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8.
藏族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面具在藏族造型文化范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侧重于艺术层面,对其制作工艺尚付诸阙如。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查,重点对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基本技法,以及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地记录和整理。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白马藏族”中的朝格仪式进行了两省三县的全面而系统的田野考察,对“朝格”仪式的操作过程、祭具、服饰、组织形式、与其相关的口头祭词、艺术形态、朝格仪式的功能以及朝格师神的代言人与参与仪式的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详细的描写与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的脉络下,由季节、生命的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白马藏族共同信奉的白马老爷神祇,其原生形态为有形的山,此生形态为部族英雄。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均为神话学上的想象,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基于生存的关照。如果说神山是白马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主义思考,那么部族英雄则是白马先民对政治拉锯战的生存状态的考虑。在村落语境中民众基于物质或精神的诉求进而对白马老爷进行了多重形式的文化展演(祭祀),其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现实性需求,也形成了以白马老爷神祗为中心的跨地域信仰圈,与此同时也建构了白马人的族群边界和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2.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2023,(11):110-117+168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
白马藏族妇女的头饰和胸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头饰中的圆形“鱼骨牌”,无论形状、大小、色彩、质地还是佩戴部位,都体现了对史前时期玉璧、骨璧或蚌璧的继承性;其胸饰的方形鱼骨牌,从质地、佩戴部位来看,应来源于史前时期的玉璜.鱼骨牌吉祥、圣洁的精神含义与玉璜、玉璧、骨璧或蚌璧通天、通灵的寓意是十分接近的,同时也包含了鱼图腾崇拜的某些因素.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产生和形成,也与三苗部族的迁徙密切相关,是民族迁徙、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图像符号.  相似文献   

14.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入赘婚在当地又被称为"抱儿子",有两种形式--寡妇的入赘婚以及初婚女性的入赘婚,并且都以族际通婚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对二者产生的动因的深入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于族群内部和族群外部差异性、选择性的认同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巫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是隐喻原始社会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地域风俗的一种呈现形式.文章对良渚神王之权“入神一体”的巫王亲舞形式结构与良渚生活状态“春祈秋报”的群众祭祀舞场景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7-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 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 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简要论述藏族崇白习俗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展及演变的轨迹和脉络 ,探索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崇白习俗得以强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进而思考民族文化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何以自处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热地区的藏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婚姻习俗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体现了华热地区藏族婚姻习俗中蕴含着的区域风土、社会特点、生活情趣、道德意识和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劳动与闲暇就是一对相生相伴的孪生兄弟。人的基本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这必须通过劳动来实现。与之相对,闲暇作为人类劳动之余的活动也是必需的,人类正是在闲暇中放松休养,愉悦身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从无休止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藏族人口生育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措 《西藏研究》2001,(4):109-116
藏族是青海省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截止 1990年 7月 1日 ,全省共有藏族人口 91.2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 2 0 .5 % ,占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的48.6 %。青海藏族人口 79%分布在占全省97.2 %面积上的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2 1%居住在东部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青海是各民族接触、纷争、交流、融合的历史大舞台 ,而出现在这个大舞台上的民族 ,首先是后来同化为藏族的羌族和后来成为土族主体的吐谷浑人 (鲜卑族的一支 ) ,后来才有大批的汉族、回族、撒拉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