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晶  李天 《西藏研究》2008,(4):71-79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藏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宗堡建筑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马拉雅地区,如拉达克、不丹等地也有分布,但在建筑风格上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对喜马拉雅地区藏式宗堡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从建筑艺术角度说明藏传佛教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对喜马拉雅地区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有很大影响,对该区域的建筑类型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印制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佛塔,藏语称之“擦擦”,是一种造像功德和积累资粮的行为,由此衍生了储存擦擦的“本康”建筑形制。本康除了存放擦擦外,还有佑护生灵、祛灾祈福和祈求丰收等多种民间信仰的含义。虽然本康建筑形制简单,但是本康的营造是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这些仪式的延续和传承,造就了藏式建筑传统和精神叙事。在以清代蒙古族高僧察哈尔格西洛桑次成撰写的藏文文献《本康营造法式》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微型的万佛殿“本康”的建造仪轨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发现本康建筑艺术是以独特的高原环境为依托,集中表达了佛教旨意和蒙藏信众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6.
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蒙古宗教性传统节日,是新疆蒙古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古老文化。它是新疆蒙古族经济、生产、生活、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新疆蒙古族宗教性传统节日有两类,一类是藏传佛教节日,一类是与藏传佛教有密切关系的民间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8.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问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教育在藏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社会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一座寺院既是宗教中心、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教育中心。历史上寺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喇嘛活佛、著名学者。他们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并研习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科技和艺术,使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所以有人说“一个寺院就是一所大学或者专门学校。”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特别  相似文献   

10.
元朝宫廷的“西天梵相”及其艺术作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藏纳入元朝版图,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开始大规模传入内地。由于政治和宗教实践的需要,元朝两都和江南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活动。《元史》和元代的一些文献中,将内地以宫廷为首所创作的藏传佛教艺术作品称之为“西天梵相”。与此同时,由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在“西天梵相”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西  相似文献   

11.
吕霞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64-168
热贡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而产生发展的,本文通过长期对热贡艺术的田野考察,爬梳了热贡艺术产生前青海美术创作的状态,重点探析了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对热贡艺术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的管理西藏和其他藏区,元朝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藏传佛教,在首都大都修建了众多皇家藏传佛教寺院,并组织创作了一大批藏传佛教艺术.这些艺术机构、活动和艺术品对元明清宫廷和西藏及其他藏区的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献记载入手,对大都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机构及其艺术创作进行一次概要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李天  周晶 《西藏研究》2022,(1):122-130+2+161
楼阁式佛殿诞生于吐蕃时期,是西藏早期宗教建筑的代表性形制之一。由于楼阁式佛殿在西藏保存完好的建筑实例较少,此类建筑的外观形态与空间象征性来源、发展历程及衰落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以受到西藏建筑文化辐射的不丹为中心,研究楼阁式佛殿在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的流布,分析楼阁式佛殿的原型、传播过程与特征,探讨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对外输出与地域性发展,以扩展西藏建筑艺术研究的广度。  相似文献   

14.
青海民间剪纸艺术主要流行于日月山以东农业区。剪纸题材较为丰富,用途亦较为广泛。通常在婚嫁、春节期间展现得最为集中,另外在民间刺绣及藏传佛教艺术堆绣作品制作中,也成为重要或必要的样、胎。折叠、剪切、勾线(图)、刻镂等手段是其重要技法。青海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但个人影响范围呈局域化,且绝大多数为女性。尽管如此,艺人们仍默默地传承并不断丰富着剪纸的内容题材及技法,为传统文化的绵延和民众审美情趣的调适服务于一方水土。田菊英女士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田菊英,生于1968年,青海省湟源县人,高中文化程度,幼时随奶奶学习剪纸艺术,…  相似文献   

15.
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聚居区处在藏文化圈和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这种文化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大量吸收了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土族的宗教信仰深受藏、汉民族的影响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在土族的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藏传佛教和汉族民间信仰对不同地区土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程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16.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作为吐蕃佛教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在"蕃尼古道"上开通了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她不仅将佛教从尼泊尔传入吐蕃,而且把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和建筑工巧传入雪域藏地,从而创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殿堂,并丰富了吐蕃建筑工艺,为藏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土呷 《中国藏学》2003,(1):91-102
研究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的传统建筑变迁情况 ,有助于丰富对藏族建筑史的认识。昌都地区的建筑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次高潮 ,上至新石器时期 ,其间历经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明清时期 ,及至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昌都建筑发展历史进入高峰。卡若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 ,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传统民居 ,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昌都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掀起的建筑高潮 ,无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上 ,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出现了以昌庆街为代表的一批符合藏式建筑审美情趣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17至19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格鲁派在全藏区取得政教领袖地位,格鲁派寺院建设热潮空前高涨,大规模的寺院兴建和扩建给藏传佛教绘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由此进入一个全面繁兴的发展阶段.一时大师辈出,画风迥异,他们在前代画派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藏传佛教绘画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本文对当时流行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艺术家进行了分析,从而大致梳理出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谢继胜  贾维维 《中国藏学》2011,(1):149-161,2
文章扼要记述作者考察的元明清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北京史籍文献。根据以寺庙、佛塔、绘画、雕塑和相关僧俗人物及其文献建立起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线索,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指出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在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在各民族共同创建中华文明史以及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若干以前学界未曾关注的观点:如覆钵塔与中国城市空间表达与标志,元明北京寺院的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元至明永宣时期藏传雕塑对中国雕塑史的推动,明罗汉图像在藏区的流布,明清衮服与藏传金铜佛衣饰配置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不失为国家或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文化属性无疑影响着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从藏传佛教寺院治理制度演进轨迹来看,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组织、形式和内容.但在当下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中恰恰忽略了藏传佛教及寺院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和属性,更多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建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体系,须从藏传佛教及寺院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特点,审视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构建起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