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的信仰指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重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刻不容缓。文章对信仰定义进行探寻,进而发掘出民族文化信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论依据——即儒家文化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实现路径,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个人自觉将某种思想、主张作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并以其支配和决定自己的言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继承者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极其相信和崇拜,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跨越式发展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内化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化高职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将革命者的责任,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将革命者的担当,转化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将革命者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早日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民族科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一词作为科学的用语产生于18世纪.此后相继出现了上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1871年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高校是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民族工作专门人才的摇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在民族高校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相互交织、民族分裂主义与西方反华势力相互勾结、藏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要想做好西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西藏地区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政治信仰的重要作用,妥善解决好藏区党员的"双重信仰"问题,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加快推进藏传佛教改革,建立"爱国益人"的公民宗教。  相似文献   

8.
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的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是一套信仰体系。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9.
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对关公信仰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 ,并归纳出关公信仰的四个主要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与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是相辅相生的。一方面,造型艺术为鄂温克民间信仰服务,它的图案、装饰纹样和立体造型提为民间信仰供了一系列可视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信仰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内核,为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于神衣及神偶的造型和装饰,从整体上反映了鄂温克民族的审美意识。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 人的姓名文化是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不同民族人的姓名文化反映出本民族的风俗、信仰及审美观念。俄罗斯人的姓名正是如此。它不仅起什么名,而且在如何叫法上都富有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数字不仅仅是计量的单位,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被憎恶,或被喜爱,并形成数字信仰。但由于民族、地区和各国家的文化不同,数字信仰也各有异同。在韩国,主要存在数字3,7及"三七21"的数字信仰。受原始西伯利亚地区巫俗文化的影响,3被认为是象征宇宙的数字,代表了完美结构;受原始天体崇拜影响,加之接受中国农业文化中的月亮信仰,数字7被认为是生命的周期;由于从西伯利亚南迁至韩半岛,其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数字3信仰与数字7信仰相结合的现象,因此出现了"三七21"的数字信仰。  相似文献   

14.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成和而不同甚至趋于交汇、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代创造、延续的传统文化财富,其中民间信仰是重要质点之一,具有其它文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间,时刻影响和支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自我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宿爱云 《民族学刊》2021,12(4):52-59, 116
“国家在场”是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表达理论。民间信仰是地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地域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历时变迁。区域内部不同的文化因子,孕育出不同的信仰事象。洮岷位于甘青民族走廊核心地带,也是汉族与土族、蒙古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区域。洮岷汉人的民间信仰系统中,最为推崇的是“湫神”崇拜。“湫神”崇拜作为水神信仰,在洮岷地区历史悠久,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记忆。明清时期,国家力量在西北边地下沉和进入,引起了洮岷地区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变迁,信仰变迁主要体现在信仰记忆的重构。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嵌入”和“地方社会的积极回应”两种力量的驱动下,洮岷汉人“湫神”信仰实现了湫神原型、祭祀仪式、祭祀地位和湫神传说的重新构建。洮岷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重构,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彰显了洮岷汉人在“国家在场”理念下所表现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实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利和双赢。此外,洮岷区域信仰文化具有多元性,该研究有利于民族交融区域不同族群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信仰文化认同和信仰文化共建,对构建凝聚力更大的民族共同体也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9所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现存状况,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民族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