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神信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门神的演变,是不同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结果。门神信仰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有历史、神话传说、宗教等元素,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悦城龙母信仰自秦代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龙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至今,龙母信仰在华南地区、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仍有着深广的影响,但其信仰的基点却是在祖先崇拜基础上形成的寻根尚本、眷恋故土的思想,这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使得磁器口信仰文化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宗教文化种类多样;第二,信仰文化与袍哥文化关系密切;第三,信仰文化与水,与龙信仰有一定关联.目前,磁器口地区的佛教比较兴盛,其中尤以宝轮寺香火最旺.除了宗教信仰,磁器口的民间神灵信仰也很发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赣南采茶戏田元帅牌位谈起,试图阐释赣南采茶戏中的田元帅信仰问题.赣南采茶戏田元帅信仰研究,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及当代传承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笔者亦会继续进行相关后续研究,本文仅对赣南采茶戏田元帅信仰做了初步的推测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布洛陀是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其仪式唱本为<布洛陀经诗>.本文透过对这一信仰及<经诗>形成的历史背景、叙述结构的分析,讨论布洛陀信仰与宋明期间左右江地区历史变迁的关系,认为其背后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左右江社会的区域格局,是地方土司在重构地方社会秩序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伏波将军马援信仰是武陵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唐宋之际,伏波将军成为国家神系中的显赫神灵.元明清时期,伏波神职功能逐渐泛化,成为武陵地区各族群广泛信仰的地方神.在武陵地区土著族群的家族化过程中,受伏波文化记忆的影响,一些家族形成马援祖先认同,使得伏波神成为家神.伏波神与家神结合,使伏波信仰在武陵地区产生了跨越历史时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瑶族盘王信仰源于对始祖盘王的崇拜和纪念,瑶族社会中至今盛行着祭祀盘王的各种文化活动。盘王信仰是瑶族群体所持有的重要文化事项,也是瑶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选择地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推动了族群与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不断调适,对促进族群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应引导盘王信仰顺应时代需求,发挥其现实价值,使其成为瑶族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策略,实现盘王信仰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周泓 《民族学刊》2017,8(5):21-34, 102-104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文化生成主要在于文化接触、交往交融而形成复合文化.社会生成,主要指不同形态社会力量(生产方式、主体等)碰撞交流,形成新的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因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尤其朝代更替或政权变更,使主体及其文化迁移或滞留,而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或结构.即历史生成实质涵括或促动社会文化生成.同时,社会与文化生成积淀或敦促历史生成.族属、信仰之转换、转向通常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生成.即历史生成往往基于社会文化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步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对关公信仰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 ,并归纳出关公信仰的四个主要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成和而不同甚至趋于交汇、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最大的不同,是以根亲血缘、族群姓氏解决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纽带的历史传承问题.特别是黄河文化建立起的氏族血缘根亲的认同,形成了华夏文化血浓于水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特点是,黄河、黄土地、黄皮肤是中华民族的底色,黄河母亲河两岸血脉根亲的...  相似文献   

16.
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移民性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以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地方性族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神明信仰是整合和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最后结合人类学族群研究理论对神明信仰做了历史的文化解析,并对田野调查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6,3(2):57-65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曼远村的案例表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深入发掘并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科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一词作为科学的用语产生于18世纪.此后相继出现了上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1871年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