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2.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3.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4.
梁惠娣 《民族论坛》2012,(10):62-63
立秋过后,已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了,秋像个曼妙的女子,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轻叩门扉,对着你巧笑倩兮。于秋风弄清影的窗边,读秋诗秋词,真可谓应时应景。于秋诗秋词里,又能读出一些况味来,似有美人从诗词中渡水而来,眉目含情,步生莲花,如此勾魂摄魄,让读的人陷进一片迷离秋色里。《诗经·国风·召南》里有首《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相似文献   

5.
门楣艾草香     
有一株草,朴实,不美,但却一直蛰伏在我的梦里,蛰伏在我的故乡,蛰伏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穿越漫长的冬季,在端阳五月与我们重逢,它就是纯阳之艾,也叫艾草.  相似文献   

6.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诗经.生民》记叙周族始祖后稷感生神话的某些词句作了考释,并认为《史记.周本纪》中的后稷感生神话不同于《诗经.生民》中的后稷感生神话,是另一异文。  相似文献   

8.
《诗经·行苇》是一篇记叙周天子祭祀后的宴饮诗,里面涉及不少周朝贵族礼仪制度,对于我们了解周朝贵族礼仪有所裨益。本文针对《行苇》所涉周朝贵族礼仪进行缕析。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美,取之于自然万物的意象,打破原本的自然物理属性,放置于广阔的天地宇宙之中,它的诗性就具有了不同于狭隘审美的诗性美学意义。在字词与诗句的凝练表达之中,情感与哲思是两条关键的主线。以《诗经·郑风·风雨》为例,其中的风雨意象便具有象征层面上的意义传递和情感表达,人生命运的境遇作为宏大的话语背景,贯穿以炽烈深沉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整体画面足够催生出生命的热忱和情感的热度。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美,取之于自然万物的意象,打破原本的自然物理属性,放置于广阔的天地宇宙之中,它的诗性就具有了不同于狭隘审美的诗性美学意义。在字词与诗句的凝练表达之中,情感与哲思是两条关键的主线。以《诗经·郑风·风雨》为例,其中的风雨意象便具有象征层面上的意义传递和情感表达,人生命运的境遇作为宏大的话语背景,贯穿以炽烈深沉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整体画面足够催生出生命的热忱和情感的热度。  相似文献   

11.
自然物被神化后,仍用原来的名称称呼。《诗经·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诗经·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句中的天用"苍"、"昊"形容,它是自然物的天;又能"歼良人"、"降大厉",它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天。自然物的天被神化后仍称为"天",鲜明地表现在诗句中。《晏子春秋》卷一:齐景公因久不降雨而让卜人占卜原因,卜人回话:"祟在高山广水。"话语中的山、水分别用"高"、"广"修饰,它们是自然物的山水;又能作祟,它们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山水。自然物的山、水被神化后仍称为"山"、"水",显豁地表现在话语中。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满译本的研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汉文典籍及满文翻译的特点,同时对理解满汉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众说纷纭。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故事歌”或“故事诗”,诗体、情节、人物是它的三大要素。从时间上看,我国民间叙事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国风”。就题材、主题而言,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刺政诗,表现为怨战、反徭役、抗暴政,即对统治者种种恶行进行揭露、控诉和鞭鞑;一类是婚恋诗,有的写幽期密会、相约春游、互赠礼物,有的写恋情受阻、爱而不得,有的写妻子被弃遭辱,等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当推《邶风·谷风》和《卫风·氓》。…  相似文献   

15.
刘小兵 《民族论坛》2007,(10):50-50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及《诗经》的章句进行汇总、对比、推理,认为《诗经》中不会有孔子及其时代的人所认为的"淫奔之诗":孔子所讲的"思无邪"是通过乐礼对一些当政者进行政治训诫,是孔子的政治观点,是孔子乐政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全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的社会风貌,真实记录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色彩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世界赋予人类的美的视觉感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表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红”的民族,但这种观念并非在朝夕间形成,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认知以及情感积淀过程。本文意通过对《诗经》中红色色彩词的分析,从心理文化认知视角来探究中华民族“尚红”观念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梁惠娣 《民族论坛》2012,(19):62-63
<正>立秋过后,已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了,秋像个曼妙的女子,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轻叩门扉,对着你巧笑倩兮。于秋风弄清影的窗边,读秋诗秋词,真可谓应时应景。于秋诗秋词里,又能读出一些况味来,似有美人从诗词中渡水而来,眉目含情,步生莲花,如此勾魂摄魄,让读的人陷进一片迷离秋色里。《诗经·国风·召南》里有首《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  相似文献   

18.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集》。在词的创作中,周美成常以"清圆"二字点缀词篇,而这二字又与其词以富艳精工、广采集美为总格调的艺术特点有密切联系。本文从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周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苏幕遮·燎沉香》和《花木兰》入手,试探究"清圆"在其词的艺术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科学领域词语中,常用"经典著作"称谓.如对马克思、恩格思论著,常称之为"经典著作";又如对我国古典名著诗歌、小说中的《诗经》、《楚辞》、《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亦常称之为"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20.
<正>古时求雨杂考一在古代,统治者会求雨。天子、诸侯、官员的求雨,可统称为统治者求雨。统治者求雨,有时祭求的神灵众多,甚至可祭求天子的先祖和朝廷已故的贤臣。《诗经·云汉》是周天子诉说苦苦求雨而不得的诗,诗中介绍,参与求雨的官员有庶正、冢宰、马师氏、膳夫。诗句"靡神不举"、"靡神不宗",是说所有的神灵都祭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