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变迁中传承发展着的工笔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国画自古以来特有的审美情趣。而构成工笔人物画最精彩的元素之一当属绘画的"真实美",无论是真实地反映物象还是真实地展现画家内心对物象的理解,皆体现了以"真"为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代工笔人物画伴随着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更新,以多样的装饰性艺术语言冲击着人们对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印象.在色彩、造型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使当代工笔人物画独具浓厚装饰性.装饰性作为一种风格而存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丰富着工笔人物的绘画语言.我们应当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有益的方面,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当今工笔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具有丰富的色彩、精妙的技巧,严谨的造型,对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和绘画特点进行了巧妙的回答,再现了生活中的美。当今社会,是工笔人物画飞速成长的阶段,工笔人物画中也逐渐加入了意象表达,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人们通常认为,"以形传神""迁得妙想"是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方式,这样才能达到生动的艺术效果,但也可以通过线条的灵活概括、设色的随类赋彩,让简练驾驭繁复,通过色彩抒发情感,把意与形相互交融,情与景相互辉映,从而达到气韵生动、多元共生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和需求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绘画形式其带来的视觉享受,开始将审美需求寄托于传统与现代融合而产生的新型绘画艺术形式上。为此,本文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对我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装饰美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对我国新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装饰美走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在不断的发展与出阿奴革新,为了能够实现对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创作,本文进行重点的分析.通过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意象造型的延续理解,然后通过传承与拓展,希望可以让其研究更加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何家英是新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杰出的代表,其最擅长工笔人物画。他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去发现身边平凡人身上的光芒,注重绘画对象的心理世界与内心感受。他的工笔人物画中,在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意境、中西技法相融上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开创了中国工笔人物画新时期的新发展。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大致从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性、以政治主题和唯美主题为主的现实性、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诗意性这三方面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国工笔花鸟画色彩学习,讲究的是"随类赋彩",也就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描绘.其外,是通过对古代名画家优秀作品的临摹,以及在大自然的写生中得到体会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少学者和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带回了西方设计色彩的理念,从而影响和开拓了我国工笔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新时代.因此,工笔花鸟画从注重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转向为注重色彩的表现.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美术学科,均以物体写生和创作课程作为色彩学习的途径.本文从工笔花鸟画色彩构成的和谐美和配色的色彩计划等方面,从新的角度领域,探索工笔花鸟画创作色彩构成高度美感的和谐配色.  相似文献   

11.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和艺术精神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工笔画的继承要有选择性,创新需体现人文个性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绘画作为一门具有多元风格的艺术,其具有本身独特的属性,就是以创作者的主体精神为导向,创作者的审美和思想内涵都会影响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对于客观物象进行主观形式的加工,最终在艺术上进行升华,并在意、象、法三个方面进行结合,就会达到主体与物象的高度统一。也正是因为主体的不同、大众审美趣味的不同,最终形成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产生于六朝,起初只作为人物画叙事场景的点缀。唐朝中期,青绿山水画由李思训父子推向成熟。另一面,王维力主变革,在士大夫们"水墨更宜乎道"的时代呼唤中,王维提出了"水墨兴吾唐代"的口号;在"度物象求其真"的时代追求中,理法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視。于是"皴法"应运而生。五代,荆浩、董源的出现,确立了皴法的型态基础,使山水画技法得以初步完善,促使了这一画科进入了文人画自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山水画产生于六朝,起初只作为人物画叙事场景的点缀。唐朝中期,青绿山水画由李思训父子推向成熟。另一面,王维力主变革,在士大夫们"水墨更宜乎道"的时代呼唤中,王维提出了"水墨兴吾唐代"的口号;在"度物象求其真"的时代追求中,理法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視。于是"皴法"应运而生。五代,荆浩、董源的出现,确立了皴法的型态基础,使山水画技法得以初步完善,促使了这一画科进入了文人画自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中国工笔花鸟画色彩学习,讲究的是"随类赋彩",也就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描绘。其外,是通过对古代名画家优秀作品的临摹,以及在大自然的写生中得到体会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少学者和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带回了西方设计色彩的理念,从而影响和开拓了我国工笔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新时代。因此,工笔花鸟画从注重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转向为注重色彩的表现。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美术学科,均以物体写生和创作课程作为色彩学习的途径。本文从工笔花鸟画色彩构成的和谐美和配色的色彩计划等方面,从新的角度领域,探索工笔花鸟画创作色彩构成高度美感的和谐配色。  相似文献   

17.
孙静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66-167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作品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历史漫长,从战国开始就有了它的踪迹,唐代自成一门.到了宋代,工笔花鸟画这一绘画形式达到了鼎盛时期,以黄氏画派和院画最为著名.宋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出的安静闲适的意境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社会在全球化形式的推动下,工笔花鸟画不仅传承了宋代的构图形式,也渐渐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色彩,传统绘画技术与西方绘画技术交织相融,激发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本文将论述宋代工笔花鸟画对当代画作传承的影响,总结当代工笔花鸟画对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改革和创新,传承和发扬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对形态的认识,多是通过对其表象轮廓和外形的观察而得到的。现代绘画对形态的认识,已非肉眼所见形态外部的真实,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意识、感觉、秩序化了的,并从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去认识形态内在的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在含有造型上的空间意识,能激起感情和智慧的参与。传统绘画所指的造型,是再现客观的"现实造型"着重再现物象自然结构在物质世界中的表象形式。现代绘画的造型概念是指由色彩、线、面、物质、动态、空间要素相互关系的构成,追求隐藏着的自然结构的本质和各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视觉刺激,体现艺术家的主观意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北宋宫廷人物画名作《听琴图》为引,论述作品中的物象选择及其蕴含的政治内涵,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对艺术作品在帝王统治中起到的教化作用进行表达,进而探究皇权统治与宫廷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文中还结合宋代画院的制度设置以及宫廷活动,从宫廷豢养的美术家为切入点,以小观大,简述皇权对古代艺术发展起到的导向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