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唢呐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渊源流长,风格迥异,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唢呐是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喜闻乐见的文化享受。随着唢呐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口传心授、活态传承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唢呐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思考、发展更加完善的唢呐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精品灿如星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商业市场环境下不断遭遇生存和发展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资源向消费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是每个非遗人面临的困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电影《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这一非遗艺术在现实社会中被边缘化,唢呐艺人生存十分艰难的困境表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出路问题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民族器乐唢呐在我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变革,对我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日趋稳定,青年唢呐艺术家相继崛起,一批批优秀的唢呐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展现,推动者唢呐的教学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唢呐的传承慢慢由传统的拜师学艺向着学院派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大音乐院校逐...  相似文献   

4.
唢呐是我国一种典型的民族乐器类型,演奏者在进行乐曲演奏时所采用的呼吸方法与常规的呼吸方法是明显不同的。唢呐演奏中所采用的是一种具有明显技巧性的呼吸活动,需要演奏者结合乐曲的演奏要求而选择和应用相应的呼吸方式,通过对呼吸技巧的合理应用以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为观众带来优质的听觉体验。文章首先简述了唢呐演奏过程中的呼吸特点以及呼吸技巧,其次介绍了唢呐演奏者进行乐曲吹奏的呼吸技巧与其日常训练方法,并且对演奏者处理自身呼吸和其他元素关系的方法展开相关研究,最后提出在呼吸技巧训练过程中所需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我国唢呐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挖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相互交流、包容并进,创造中华文化新未来。  相似文献   

6.
唢呐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中国民间独有的艺术特色.唢呐的声音嘹亮、高亢,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丰富和发展,唢呐的演奏形式也被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所取代而变得黯然失色,作为我们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我们有必要深入地了解这一音乐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本文针对唢呐的演奏艺术特色展开相应的讨论,希望能给相关的人员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唢呐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中国民间独有的艺术特色。唢呐的声音嘹亮、高亢,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丰富和发展,唢呐的演奏形式也被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所取代而变得黯然失色,作为我们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我们有必要深入地了解这一音乐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本文针对唢呐的演奏艺术特色展开相应的讨论,希望能给相关的人员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六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依托中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助力沿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旅游发展能够通过绿水青山、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增收就业等优势推进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其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等强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同世界上的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事项都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种民族文化事项产生之后到底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族文化事项传承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如果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者自身的愿望,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民族平等以及使用语言文字平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出版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出版、印刷、发行功能完备,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图书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文化是京杭大运河发展的内在价值力量,两者同步兴衰。把握好大运河文化和其他新生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共存,成为了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关键所在。同时,大运河文化的复兴,需要利用大运河内在所积淀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融合所形成的杂糅之力,并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符号和语言,才能符合现代价值体系,满足与现代发展共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发展依靠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是经济的外部基础,更是历史进程的记录。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群众文化是十分关键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行业不断提升,将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扩大群众文化影响范围,有利于群众文化丰富其开展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群众文化与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阐释,并探讨当前群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最后提出几点群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本文的民族文化主指少数民族文化)。以自己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济产业。但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各民族地区由于发展背景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文化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也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美感的特质及对文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其他生态形式一样,文化生态的发展也有其特殊的规律需要遵循.当一种文化被认为是美的文化的时候,它除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之外,也一定展现该文化最令人感动的特质.对这些特质进行发掘,对发展和创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先进文化以及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宇  税琳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06-110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变迁、发展的映射,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象征。朝鲜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家庭的一部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色彩与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艺术,为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篇章。在民族文化更加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在保留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时代命题。结合朝鲜族音乐的分类与形式,分析其发展的特点与社会价值并对朝鲜族民间音乐发展进行路径探析,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15位4月24日,湘西吉首市矮寨镇木叶唢呐和苗族歌舞编排民间艺人麻付保从该镇中学校长滕树林手中接过了聘书。当日,州内共有15名苗族民间艺人成为该校的特聘教师,这是全州首所将民族文化排进日  相似文献   

18.
发展回族文化产业是讲好"回族故事"、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回族传统商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回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高,但回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特点并不总是意味着差异,共享与接近也是民族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发展回族文化产业,一定要立足于回族文化自身特点,用好回族历史文化之长,恰当选择重点领域和可行的项目,重视发展小微企业,组建中国回族文化产业联盟,加强跨地区、跨民族和国际化合作。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其发展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它强调在发展旅游,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的同时,要保护好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指导和解决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的现实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立场的当代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