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通常,民族文化被定义为各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文化分为外在、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价值观等构成的“隐在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文史方面,我国少…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如前所述是指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历算、教育、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与风俗惯制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7.
索朗卓玛 《中国藏学》2024,(1):32-39+210
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蕃时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千余载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化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诸多借鉴。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唐宋两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回溯,指出藏传佛教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交融”的成果,也是多元社会关系和合运作的结果。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多方的参与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王志豪  阿旺嘉措 《中国藏学》2024,(1):173-182+219-220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的前沿地带。文章基于多次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实践方面对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藏传佛教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态势。研究发现,目前,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继续保持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信教群众日趋多元,宗教仪式汉藏交融,寺院神灵汉藏共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也更加本土化,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这一区域宗教中国化的特点。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在历史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融合区域特点的宗教中国化道路,在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上也正在呈现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是指与居住在我国偏僻、边远,乃至与国境线连接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崖壁画、古建筑、古墓、古碑、宗教经典书籍、占卜书、药书等一类的东西。由于历史和自然诸方面的因素,上述地区的文物古籍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科学技术极为贫乏的社会条件下,人类祈盼借助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战胜自然,战胜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灾难。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不惜在精神和物质上花费巨大的代价,对宗教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0.
宗教乐舞羌姆--"法王舞"是塔尔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中富有独特魅力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它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及藏传佛教仪式为一体,以动态雕塑的形式、理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秩序、精湛的工艺手法,惟妙惟肖地创造出时护法神的构想塑造及对藏传佛教生命观的深刻解读与表达.尽管"法王舞"是一种宗教仪式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精神、宗教情感和宗教教理.但生命感受脉络是以崇仰意向、生存欲求、审美情绪三个层面为主体的交合结构.因此,在"法王舞"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蕴藏着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创作技法、手段,古老、质朴、简洁、凝重的创作意识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张宁 《中国藏学》2023,(5):150-158+218
在14—16世纪的西藏,藏传佛教内部兴起了一批被称为“疯圣者”的修行者,关于这些“疯圣者”的藏文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言行怪异、举止荒诞,有许多与世俗常规相背的事迹,人物形象迥异于通常意义上的高僧大德,但他们在宗教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西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西藏社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不断,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利益争夺相交织,政治和宗教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催动了“疯圣者”的集中出现。文章聚焦于其中的代表人物“藏念嘿汝噶”桑杰坚赞,结合14—16世纪的西藏社会背景,尤其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和格鲁派在当时的发展情形,讨论藏传佛教中的“疯圣者”在14—16世纪集中出现的历史原因,即他们将“疯行”作为一种弘扬教法的路径选择的考量。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历史趋势,它意味着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缩小,宗教的社会影响减弱,宗教的价值观念失落,以及宗教意识趋于科学和理性.藏传佛教的世俗化由来已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技术文明、市场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入文主义思潮的渐入,其进程不断加快.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必将带来藏族传统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 “文化”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行为、行为方式、行为产物、观念和态度)。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一般来说,作为社会文化,都有其共同的特征:a.超自然性;b.超个人性;c.传承性;d.整合性;E.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并以此区别于动物。F.民族性;G.可变性。并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14.
从最初的古钢琴到钢琴的发明,再到逐步完善的现代钢琴,钢琴已历时三百年,其历史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艺术涉及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领域,涵盖了时代精神与流行元素,其内涵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已不只是一件乐器,它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商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产业.  相似文献   

15.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问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教育在藏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社会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一座寺院既是宗教中心、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教育中心。历史上寺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喇嘛活佛、著名学者。他们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并研习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科技和艺术,使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所以有人说“一个寺院就是一所大学或者专门学校。”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特别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包容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专指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的载体和表现方式,如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风尚等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内核和活力,它的兴衰,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兴衰。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狭义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9.
印制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佛塔,藏语称之“擦擦”,是一种造像功德和积累资粮的行为,由此衍生了储存擦擦的“本康”建筑形制。本康除了存放擦擦外,还有佑护生灵、祛灾祈福和祈求丰收等多种民间信仰的含义。虽然本康建筑形制简单,但是本康的营造是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这些仪式的延续和传承,造就了藏式建筑传统和精神叙事。在以清代蒙古族高僧察哈尔格西洛桑次成撰写的藏文文献《本康营造法式》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微型的万佛殿“本康”的建造仪轨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发现本康建筑艺术是以独特的高原环境为依托,集中表达了佛教旨意和蒙藏信众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