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唐代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舞蹈可谓是百家争鸣。道教舞蹈作为道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说明唐代道教舞蹈的辉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坛记>是中古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的一部道家俗文学著作,其汉文原本已佚,唯西夏译本尚存.前人已经发现该书的叙述线索套用了<庄子·渔父>,本文则进一步指出其汉文原本的撰成时间应在唐代中叶以后,内容为佛、道两家思想的杂糅,且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唐宋西夏时代佛教与道教世俗化的反映.文章最后利用西夏译本对相应的汉文底本进行了构拟,希望能为西夏学和古代河西俗文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丰富多彩,其部分民间习俗的形成受道教影响较深.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盛会,都反映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影响.论文从宗教学、民族学的学术视野,考察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与道教的关系,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道教色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仙"李白一生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的影响从思想、行为到仕途、婚姻,而这一点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了道教在李白传奇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对李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宗教对元代假宁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佛教、道教的许多宗教节日都成为元代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取代了传统民俗节日构成元代法定假日的主体,一方面覆盖了唐宋以来的固定工休假日旬假制,淡化了假宁制度以官吏为调节主体的性质,削弱了假宁制度调节国家机关作息时间,提高官吏工作效率的功能,使元代假宁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假宁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在学习吸收汉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宗教发展迥然不同的态势,根植于东西方截然相反的宗教观.道教信仰的多神论、道教生存中的宗法依附性以及道教的信仰诉求机制等构成了道教信众的基本宗教观,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也蕴含了道教衰退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敦煌崇佛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敦煌遗书中道教典籍的斋醮、符、论道、社会经济等文书及道教文学作品作了有益的考述。  相似文献   

8.
"玉皇大帝"这个形象广为人知,近代更是成为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诠释演绎的对象,但大多不符合他的固有或者真正面貌.他的早期来源是生产力极其落后的上古初民在对自然界诸多事物无法解释、主导的前提下,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期许.后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道教的文化形成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完美统治者形象.道教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玉皇大帝"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道教与河湟多元文化的互动为轴心,对道教正一派在青海的传入、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通过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以河湟地区受道教影响最大的乐都县与民和县为典型个案,解析河湟多元民族文化模式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特殊现象。提出如下观点:一,道教与藏传佛教结合;二,道教与北方萨满文化的结合;三,道教对河湟各民族丧葬礼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6年恰逢吴晓邦先生诞辰110周年和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他们是中国当代舞蹈之父和中国当代舞蹈之母,他们都对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他们使我国当代舞蹈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舞蹈风向,这不仅仅是一股巨大的舞蹈风潮,更多的是从深层次上对当代舞蹈价值取向上的影响,他们的贡献对我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格外特殊的年份让我们再次回忆中国当代舞的先驱——吴晓邦与戴爱莲.  相似文献   

12.
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就是乐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简要介绍了乐舞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发展情况和转变.在山西省民间流传的许多舞蹈和传统社火节目中,有部分舞蹈是由我国古代乐舞一脉相承下来的,山西民间舞...  相似文献   

13.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的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丁鹤年与道士唱和酬答的诗文 ,反映他与道士保持着友好关系。丁鹤年充溢道家情趣的诗篇 ,说明他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典故传说较为熟悉 ,对道教的内丹修炼、养生法术颇有兴趣。本文通过丁鹤年的涉道诗篇 ,考察了道教思想对丁鹤年的影响 ,揭示出回族文化人受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与中国公共外交的关系问题很少引人注意和重视.而实际上,道教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道教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供思想资源.其次,道教可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通道.其三,道教国际交流活动本身可以体现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奇葩.在以往全国各大舞蹈赛事中,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屡获佳绩便是一个客观说明.研究彝族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但对彝族舞蹈自身大有裨益,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的巫书,也是历书,还是地理志,更是民俗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永顺土司极力崇道可以从广建道教庙宇、在名字中添加具有道教因素的字号和道号、丧葬习俗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得以表现。究其原因,这与明代统治者尊崇道教、永顺土司区浓厚的"巫"文化传统和永顺土司短命的社会现实等背景紧密关联。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道教在永顺土司区的兴盛,使其成为永顺土司彭氏家族赖以维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维护了永顺土司统治政权的稳固。  相似文献   

20.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三国魏文帝咸熙三年(265),甘肃狄道(今临桃)城东北东山北麓建有道教太平观。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有道士王嘉隐居于东阳谷修炼,受业弟子数百人。唐代,道教被官方定为正统宗教,陇东、陇南等地道教己显兴盛,榆中兴隆山建有道观,兰州华林山麓建有云峰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