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一个发生急剧变化时,另外一个也肯定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剧变,是当今山地游牧方式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当地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关系问题,已变成了喀喇昆仑山区最热闹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和游牧方当中,哪一个主宰决定性因素的问题已经变成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经历的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和工商等诸文明形态中,游牧文明遵循生态位原理与方法,有顺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草原承载等尊重自然与生物选择的生产原则,敬畏生命与自然选择的生存法则而不断延续,并以其“游而牧之”生产方式,始终自觉保持与自然紧密协调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其“逐水草而居”生存方式,以虔诚敬畏与尊重生命心态,积极协调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以其“肉乳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将顺应自然与顺势而为的生态意识内化为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融入游牧文明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敬畏生命的文化意识,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语谚语不仅是维吾尔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根植于维吾尔社会土壤和源远流长的西域文明沃土的智慧花朵.因此,对维吾尔语谚语的研究,更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研究.本文试通过部分含有动物意象的维吾尔语谚语的汉维翻译对照与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理解游牧文化和生态关系的主题,包括游牧生产、宗教信仰、宇宙观等维度.游牧生产构成重视和理解自然与宇宙的基础,原始宗教信仰把自然崇拜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其宇宙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系统,这种关系是亲属关系的延伸.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科学环境知识体系与民间环境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语谚语不仅是维吾尔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根植于维吾尔社会土壤和源远流长的西域文明沃土的智慧花朵。因此,对维吾尔语谚语的研究,更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研究。本文试通过部分含有动物意象的维吾尔语谚语的汉维翻译对照与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10.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与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怎样看待树—木文化,是其宇宙观、自然观与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树崇拜在维吾尔文化中的定位及维吾尔人爱树、护树民俗传统的历史演变,其主题是对绿色—生命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的传统游牧生计是蒙古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磨合达成稳定和谐关系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众多外来社会力量的介入,这一传统生计不得不发生相应的改变。但这样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仅是触及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某些点或某些环节,而不是实施有序的渐进式的文化重构。其结果经常表现为,在获得某些近期利益的同时,却在无意中引发了传统社会经济的失范,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牧区社会脆弱性凸显。为此,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退化和社会运行失范问题,引导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模式重构,显得日趋紧迫。  相似文献   

16.
古代维、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有很多记载的.远在公元一世纪,为了抵御匈奴人的压迫,维吾尔人的祖先——当时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游牧的丁零(以后称铁勒)部落,就曾配合汉朝政府驱逐匈奴人.公元四至六世纪,铁勒部落同拓跋、宇文、南朝、隋朝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物品交换关系.此后,维、汉两族人民的往来愈繁,经济、文化交流愈多,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人们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种种经验和知识.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在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回族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经验和生态智慧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提出借助文化资源治理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及回族聚居区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谷峤 《民族学刊》2021,12(8):111-119, 132
毡帐是游牧民族常用的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辽代皇帝四时捺钵、契丹平民游牧迁徙,多以毡帐为其居所。结合考古和文献材料,可因契丹毡帐的形制将其分为叠顶式、馒头式和穹顶直壁式三类;契丹毡帐的结构已颇为成熟,其框架由天窗、顶杆、围壁等构成,框架外部覆以布或毛毡;从布局上看,捺钵中的毡帐可分为环状布局和一列式布局两种形式,而普通牧民的毡帐布局则比较简易,更讲求分散性和实用性;辽国建立以后,尽管汉文化的传入对契丹人的居住形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毡帐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居住形式,终辽一代,鲜有变化。  相似文献   

19.
"把游牧和定居绝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记者:国际上是如何解决游牧和定居的矛盾的,有无成功的先例? 李锦:从人类学的背景来讲,游牧文化是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空间。但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的牧场是有限的,牧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牲畜提供的生活资料也是有限的、紧缺的。而游牧经济正是在这种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包含着游牧经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内核,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对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重要的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