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导致民族地区传统的社区结构和社区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民族社区建设对协调城市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建设,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3):57-61,39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认识存在偏差;社区居委会工作庞杂,工作难度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多为动员式(或被动式)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内容简单,结构失调,总体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自身的职能(性质)认识不足,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模糊,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上级政府。对于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应注重从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出发,挖掘民族地区内部的社会潜力,这样才能有助于社区居委会真正发挥社区管理的推动者与执行者的职能,提升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区能力。  相似文献   

3.
2010年,北京市确定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机遇.北京作为一个56个民族的国家首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艳  覃江 《民族学刊》2015,6(6):35-41, 105-106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由于近年来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增多,治理难度的加大,社会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在此形势下,引入协同治理理论,转变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治理方式,探索社区协同治理实现路径,不仅有益于社区应对当今治理的困境与挑战,更能有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序。  相似文献   

5.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纵观我国当代的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居民缺乏主人意识,参与度比较低,没有比较专业的人才队伍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有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纵观我国当代的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居民缺乏主人意识,参与度比较低,没有比较专业的人才队伍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有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雪  梁玲云  孟晓宁  张为波 《民族学刊》2015,6(6):42-48, 107-108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加快发展速度和社会结构寻求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壁垒。乌鲁木齐市作为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基层治理成为其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单元,对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会给社区治理带来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笔者认为社区治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可以从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中获得,尤其是对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从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切入点,以乌鲁木齐市多民族社区的治理实践为例,分析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的现状和不足,探讨这些地区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毅  郎玉屏 《民族学刊》2015,6(6):30-34, 103-104
民族院校与城市多民族社区问题在地理上存在必然联系,在协同治理上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条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民族院校的文化教育强大功能,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引导和融入社区文化、大众文化,走出一条以文化为根、教育为绳、文旅为台的柔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文化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社区体育文化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作用,认为目前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在组织建设、法制建设、人力资源培养、硬件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索党建引领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治理模式对夯实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意义重大。洗面桥社区将党建工作与社区活动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治理应从推动政策完善、促进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吸引着世界各民国人民前往居住、投资,其中望京韩国城因聚居密度高,开发时间长而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望京地区的韩国城为例,探讨望京国际社区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况,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协调、矛盾以及在尊重彼此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基础上,构建包容性发展观的人际交往模式,促进国际社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多民族国家城乡社区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现象,即社区“多民族”化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专利和发明,而是古代社会已有的特征和社会关系模式.进入新时期,社区“多民族”化问题日益凸现,随之而来的民族关系的演变直接促使了社会结构性变迁.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其框架和意义系统,应对多民族社区社会关系予以关注和干预.社区“多民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只是过去,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制度对社会变迁过程仍具有引导和重构作用.这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市场机制调整与多民族社区个体和群体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园地,也是缩短文化差异的最好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差异是多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和广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文化的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角度,探讨如何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问题,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都必须开社会学课、文化人类学课,并把社会学开展为公共必修课。培养互相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多元校园文化环境,将文化相对论贯穿所有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4.
易地扶贫搬迁使安置在城镇的少数民族群体直接从村民变成了市民,从散杂居到集中居住,社会关系和文化系统都将经历重构。聚焦因易地搬迁而形成的多民族共居社区,从空间互嵌的形成与经济、心理互嵌等层面分析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存在的碰撞及调适方法,提出党建统领是实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他们既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里,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较之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更为重要.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田光辉 《民族论坛》2015,(2):95-98,1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湖南高校文化建设中,以丰富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内容,创新文化建设的方法,进而实现文化建设目标。就这一选题展开研究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价值。依托三湘本土,打造湖南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凸显人文特质,促进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品味抬升,突出典范薰陶,扩大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正向影响,挖掘丰富资源,强化大学生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内容的感性认知,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学校是实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多民族相处、多文化共存是多民族学校的突出特征.如何充分发挥多民族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引导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如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学生团结互助,是摆在多民族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推动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在交流中懂得接纳,在交融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多民族语境为背景,在剖析民族的基本概念、民族与种族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实例阐述了权力话语作为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表达渠道,在多民族语境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进而提出如何理性构建权力话语与多民族语境的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前后,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全面地规划和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文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和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最后指出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