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与家具的互动方式是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学习能力的途径,并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让儿童通过攀爬、翻滚、旋转等行为来完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借由组装或拆分拼出想要的形状,引起儿童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能力,在多样的互动方式中可以获得较多的游戏行为活动。我们对互动式家具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对儿童家具中互动方式的创新做出肯定,也希望启迪更多的儿童家具设计者创造出更具创意的新作品。  相似文献   

2.
卢晓梦 《中国民族博览》2020,(5):154-155,160
造物是因功用而生,造物型构观因社会生活形态形成并与时俱进。家具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是传统型观构的主要体现,始终随之不断进步。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物考证、比较分析等方法,以传承与时代发展为基点对家具设计的靶标进行了分析,从传统型观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两个方面对传统型观构进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对传统型观构的现代转化进行了研究,其构为骨,其型为肉,尤以卯榫结构为联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传统造物型构观的家具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3.
功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家具卖场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对我国的当代家具卖场内部展厅环境设计方式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具卖场室内展厅设计工作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如何将功能主义更好地结合应用到家具卖场设计当中,逐渐受到了来自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图形作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图形创意还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竞争力、知名度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等,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拟从图形创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对图形创意的意味和趣味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实现图形意味创意与趣味创意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声乐学习中,儿童、家长、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提高儿童声乐启蒙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家长要了解孩子是否对学习声乐有兴趣,要帮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做好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工作。声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儿童发声的技能、激发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还要注意把握儿童各个方面的情况,比如儿童的思维能力、身体机能、成长过程等,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儿童的特征,挑选合适的歌曲,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导入"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利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结点,设计出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它既是学生在实践练习中不断地将所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又是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自然地接收新知的内化过程,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今学术界在定义"留守儿童"方面存在的年龄区间、地域范围、父母外出情况及原因、留守时间等分歧做出了梳理和评析.认为应将"留守儿童"界定为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然后依照这一定义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推算2005年末中国留守儿童的大致规模为1450万~185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50万~1600万人.  相似文献   

9.
图像是重要的文化表征形式,也是儿童最熟悉的沟通方式,因此儿童图像世界的民族志研究可以成为了解儿童意义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一个傈僳族村寨儿童整体生活方式的田野调查和对儿童读图、画图、说图的参与式观察,文章发现儿童基于当地的生计方式建构了钱、父亲与未来自我的概念:他们洞察钱的生计逻辑,对父亲和未来自我的期待基于劳动的社会角色,对生产劳动性意义的分类更精致,消费审美性意义则存在“漂浮的能指”,意义编码的逻辑超越了固化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与回族社会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回族社会的关系,无论在回族史上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十分特殊的。而这种特殊性的形成又是与回族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分不开的。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互动性质完全不同,既有对立的情况,更有统一的情况;而当国家与社会处于对立状态时,国家的强制力越大,则社会的结构越优化完善,功能越齐全有效。关注这一点,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也有助于当代回族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其中,人口流动中举家迁移规模不断增长,同时,流动儿童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与之相应带来的问题是流入城市公办学校“流动的贫困儿童”数量的上升.由于户籍制度和政策的限制,这些流动的贫困儿童的父母流入城市后享受不到流入地的公共服务.他们的父母学历整体低下,没有安定的职业,不具备优越的经济实力,只能保证当下的生存需求,没有能力满足儿童教育和文化上的一些消费.面对生活在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匮乏环境中的流动的贫困儿童,学校为其搭建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弥补了其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价值。当今儿童游戏在吸收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鄂伦春族传统游戏包含着该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形成鄂伦春人许多独特、优秀的品质有重要作用。传承并发展包括鄂伦春族传统游戏在内的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今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藏族儿童内地求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藏族儿童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作者对藏族小学生集中的双流县3所学校就读的56名藏族儿童的文化适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儿童能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愉快学习,人际交往和谐,处于文化适应状态"整合"模式,有部分人存在融入的倾向.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社会支持、时间因素、文化距离、儿童的汉语掌握程度以及人格气质等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人们的思想作风、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作。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掌握和运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本文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介绍了经常采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引入了非智力因素,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16.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17.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区外流浪的新疆流浪儿童 ,绝大多数是来自南疆城乡的维吾尔族男孩。他们被诱拐 ,被成年人控制 ,以盗窃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并在大、中城市间有目的地频繁流动。新疆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其次 ,新疆流浪儿童的特殊性使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处理。由于新疆流浪儿童依托于在内地生活的本族群体 ,当地有关部门对异地、异族文化的陌生与隔阂 ,使流浪儿童的个人行为成为内地一些地方出现歧视与排斥新疆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甚至因此影响到新疆与内地、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尊重、感受和亲近是教师在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中实施个性化与创造性思维引导的有效途径.尊重儿童是培养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感受情景是个性化审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亲近自然与生活是儿童进行个性化创造的本源,三者密不可分、层层关联,共同为有效实施儿童美术教育护航.  相似文献   

20.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