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解读《格萨尔》史诗《贵德分章本》与《霍岭大战》各自拥有的特点,及部本间存在的差异来推断它们前后的发展顺序,理清《霍岭大战》部的发展历程,剖析是怎样的思想造就出这样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拉达克本、贵德分章本在情节结构上呈现出的大同小异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方言文化、生产文化以及传承形态均影响着《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和变异特色。  相似文献   

3.
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 他们用惊人的记忆和创造性的叙事才华铸就了堪称藏民族百科全书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就是对藏民族独特口头传统的保护, 也为保留我国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史诗人物的思维模式和命运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依照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理论和先验图式论,人在进行思维活动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预先就有某种范畴、概念等图式,并且利用这种图式进行思维活动。文化背景不但是史诗人物思想观念的源泉,而且使史诗作者们也受这种图式的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史诗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王军涛 《民族论坛》2013,(7X):79-84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凝聚着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伟大英雄史诗,它以世界上最长的诗篇,反映了九世纪以来几百年间地处青藏高原的藏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近年来,《格萨尔王传》引起了中外许多藏学家的广泛关注,人们从多角度进行考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格萨尔是否实有其人、生卒年以及活动地域等一系列问题上,很少有人从哲学、文化学的角度去对作品加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了<格萨尔>史诗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早期传承形态--"七章本".<格萨尔>史诗作为英雄史诗,从情节结构上完全符合世界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的基本情节结构."七章本"是传承藏族及其周边众多民族中的<格萨尔>史诗,它的这一稳定的结构和共同的情节单元表现出了<格萨尔>史诗传承和传播的基本形态.正是在这一情节基干上,各族的<格萨尔>史诗继续抽枝开花,茁壮成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论《格萨尔》史诗的巫术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赵闻彦 《西藏研究》2009,114(2):56-62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的大百科全书,其间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文章以宗教为视点,认为<格萨尔>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反映,体现了藏族人民企图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在格萨尔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  相似文献   

10.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5,(1):98-107
在西藏进行调查和翻阅相关资料时,作者发现随着西藏南北生产生活模式的明显差异,演唱形式的《格萨尔》史诗只流传和分布在北部牧区地带,而南部农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则很少有史诗的演唱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史诗中"董"氏部落与敦煌藏文文献中记载的相关部落的传说历史,结合西藏民歌演唱传统与《格萨尔》史诗演唱传统的特点,认为北部游牧部落的民歌传统更接近史诗的演唱特点,而且这种接近看起来与史诗最早传承的部落文化有密切关系。因而《格萨尔》史诗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文化差异,史诗的传承和传播形式受限于地区部落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史诗观明显带有辩证法思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因素在内的否定,否定的结果也不是消失为空无,而是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出现。比如黑格尔否定了雏形史诗的不完备性,但也肯定了它们具有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史诗性质;否定了特殊史诗或浪漫史诗的主观性,但也肯定了它们的史诗领域。在藏族史诗《格萨尔》中也蕴含着这样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在视角模式上,<格萨尔>史诗中的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交替使用,内视角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罗摩衍那>中,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虽交替使用,但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的诗节区分;在<摩诃婆罗多>中,史诗一方面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呈现的全知视角模式特征,另一方面,其整个故事的进程又是由内视角模式来推动的.在韵律模式上,<格萨尔>史诗大都合辙押韵,听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印度两大史诗则较多地强调了律的一面,而忽略了韵的一面.在言语结构模式上,<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印度两大史诗的程式化特征则不十分明显.在<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4.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我们曾把它分为分章本与分部本两种,就到现在各地广为搜集的情况来看,这种分法,可以成立。现在分部本最多,已可达200部左右,分章本却依然没有新的发现。据我们所知,有藏文的贵德分章本、拉达克本、达维德·尼尔的十三章本、藏文北京本、苏联收藏的稿本л 6,木里地区的《吕格萨尔》;蒙文的有《岭格萨尔》、北京本蒙文格萨尔、土族的《格萨尔传》、裕固族的《格萨尔传》、祝夏文本的《格萨尔王传等等。  相似文献   

15.
16.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22,(6):190-200+220
《格萨尔·贵德分章本》因其最早被发现且被完整汉译,在我国《格萨尔》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文本的藏文原本散佚且仅存汉译本,学界对于该汉译本的情节内容持有怀疑和完全肯定两种态度。文章参照与该文本具有密切关系的“同属抄本系统”的几个藏文抄本,尝试分析了该汉译本在情节内容上的变异特色及其在学界产生的影响,认为该汉译本在情节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华甲艺人“阐释”和“增添”的能力,同时也留下了王沂暖根据时势需要和研究成果“修订”的痕迹。但就该“同属抄本系统”的整体来看,它们不仅提示了抄本形成的时代特色,而且也反映了抄本传承中地方性文化互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语境下,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史诗及其传承正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除了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和各种版本的书面文本并存外,还有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音乐、格萨尔石刻、格萨尔"朵日玛"、格萨尔漫画、格萨尔彩塑酥油花等等。在藏族民间,《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几乎影响了各种艺术门类。本文试图对《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本再到传承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仅是选择、判断和再创造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结果,也传承了史诗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当代语境下的史诗传承,也伴生着一种文化焦虑。现代性往往导致对经典的疏离和迷失,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淘洗锤炼、重铸经典,已经成为史诗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9.
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世界多民族史诗中篇幅最长、影响极广、哲理最深、文化内涵最丰富、生态理念最突出……加之她又是唯一一部活形态史诗,认识价值最高,从而对她的研究已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格萨尔》学。  相似文献   

20.
王治国  张若楠 《西藏研究》2023,(5):134-140+163
漫画版《格萨尔》以语图互文和图文阐释的艺术形式讲述英雄格萨尔故事,旨在为中外读者呈现活态史诗精髓。漫画翻译不仅关涉文字转换与插图移植,而且关乎可读和可见两种模态间的图文互释与语义互补。漫画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越过因文字和图像之间由于缺乏同质性或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漫画翻译的多模态阐释对新时期翻译研究的视界拓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