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长 《理论界》2008,(4):1-1
程义伟的《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作品研字窃,是一部研究辽宁地域文化方面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项具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开放的文化视野的文化建设课题。作者通过社会文化的视角,以文化镜像的审美维度和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的研究路径,审视了辽宁当代的文学、美术现象,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时代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种个性的,具有学术创新性的历史审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和谐社会视角下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选择。本文以公共精神结构为分析视角,通过探讨服务型政府治理在理念——模式——职能方式等三个层面的价值演化,分析服务型政府形成的公共伦理结构,以期论证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因由。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沟通的载体是设计作品,而主体是设计师,设计作品是创造者个人文化品质的外化。这种文化品质迥异于国家文化与社会文化,是设计师对既定价值观念的超越,他的审美创造总是潜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各个方面去广泛揭示人类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以自觉的选择来实现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由表层结构——社会历史层面,深层结构——文化意识层面,潜层结构——人本意识层面所构成的,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纵横交错、渗透融合,彰显着巨大的文化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睿 《理论界》2015,(3):30-34
社会价值体系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内容。从政治学视角看,存在着政治观念中的价值定位、政治权利中的价值追求、政治活动中的价值异化;从经济学视角看,社会价值体系与经济利益、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相联系;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文化模式与价值样态相联系,文化发展与价值变迁相联系,文化建设与价值实践相联系;在历史哲学视角中,对价值问题的追索就是对社会的真善美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从货币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以此形成了通货膨胀研究的货币论范式。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从货币流通的视角研究传统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通货膨胀,但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则并未形成体系和范式。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由价值结构到价格结构的分析是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的基本脉络。价值结构——价格结构的分析主线和逻辑脉络无疑将会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的关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庆想 《天府新论》2016,(5):114-119
从共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以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与“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结构的确立为核心的文化认同逻辑;其次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认同意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认同逻辑;最后是以政治主体性的裂变与政治价值的自觉建构为要旨的政治认同逻辑。从历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一种先后的历史演变逻辑,它的三重内在逻辑分别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香港社会历史阶段,交汇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价值观念形态中,呈现出一定的“文化认同——经济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序列变化,显示出当代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的整体联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时平 《学术界》2008,(3):148-155
郑和文化是近年国际上引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21世纪初郑和研究出现高潮形势下,学术界在探索其未来发展走向时提出的新命题.笔者在考察郑和文化发展历程及其价值传承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郑和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延伸和创新郑和文化价值的一些思考.认为郑和文化应融入国家航海日纪念活动,作为永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郑和文化与郑和有关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结合,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成为推进郑和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基地;从郑和远航的历史中汲取人类社会共享的文明价值观,提高郑和文化的国际化水平;从文化视角促进多学科合作的郑和研究,展示郑和文化的科学、学术与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的历史观有三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应是不断进步的,包括物质的进步和价值的升进,即人类一种向前、向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其进步史观的基本观念;从文化视角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中西历史的发展都是源自各自的文化性格,从而展现出了其文化史观的基本特征;将人的心性视为历史的源出之所,中西历史于是成为一种各偏向仁性和知性的发展,又形成了其心性史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朱寿桐 《河北学刊》2007,27(1):27-31
辜鸿铭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扬,常致力于破除思想文化经典化过程中的历史屏蔽——特别是话语屏蔽现象,在追寻原典和原典精神,打破儒学“经学”传统和“理学”模式方面有明显建树。同时,其自身理论又成为历史的价值屏蔽对象,他的许多错误甚至荒唐的理论及时地遭到了历史的淘洗,使得他在价值屏蔽的作用下保全了起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评价     
“人按照他自己对世界、对历史的评价而追求这个和那个目的。”①黑格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评价的本质,即主体——人对历史的评价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历史评价的这个本质形成了它与历史事实认识的区别,即前者是对历史现象、意义、作用的判断,后者则是对历史现象本身的考察;前者是一种价值性认识,后者则是知识性认识。历史评价论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评价标准、评价原则方面的独特性,以下试论之。  相似文献   

13.
价值关系作为实践中主客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关注价值关系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重要视角,对研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治文明”的表述本身就说明,政治文明实质上是对政治现象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具有强烈的价值蕴含,是一个规范概念,用以描述和概括一定政治价值形成和实现的逻辑路径,并指导人们未来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视角看民国土匪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民国土匪的社会行为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土匪行为实际由它的价值取向、文化体系所支撑,而地域民俗文化、帮会意识、典章制度、黩武主义则是土匪亚文化形成的源泉与标志。研究土匪,应该从不同层面剖析,而研究土匪亚文化似乎是一条值得重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文化心理学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特别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的主观性和精神功能的文化机制进行探索。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和阐释。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范式,不可能完成对人类文化最复杂的宗教现象的终极意义和本体论价值的考量。作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取向,释义学能够找寻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并试图发现这些意义和动机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宗教心理机制的。释义学为理解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解读方式,成为考察人类复杂宗教现象的重要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16.
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因此消费社会学将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的出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从社会变迁的多重视角进行历史省察。工业革命的到来,福特主义以及后福特主义的出现,不断为消费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鲍德里亚、伊舍伍德、萨赫利斯、道格拉斯、布尔迪厄等学者也用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着人们对于消费文化的认知。而消费文化自身的范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符号价值走向了物的社会意义。西方消费文化理论,对于中国消费社会的建构有着诸多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类社会认识、社会关系和人文现象的粘合剂,它形成社会的人文世界,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深入把握文化现象,就要分析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广义的文化即人化,这一文化通常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领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形成着文化的有机整体,发挥着文化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功能,实现着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杨经建 《人文杂志》2004,(3):102-107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在中国叙事文学中以复仇为取向的创作形成了具有某种恒久意义和特定价值的母题显现形态。本文将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叙事归纳整合为三种模式 ,在对其进行“悲剧性”的审美认证和文学史价值评析的基础上 ,还予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安西王府考古与文化遗存的不断发掘,对研究古丝绸之路及其多元文化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朱丽霞 《江淮论坛》2009,(4):122-129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中国历朝历代皆有,但明清两代达其极盛。本文将这一现象置于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下,以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士陈维崧为个案,通过对陈维崧及其时代之同性恋“现象”的深入考查和剖析,挖掘出这一文化奇观的终极根源在于明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反儒学、反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从而诠释了明清时期同性恋作品空前繁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