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皖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109-110
本文从女性阅读的角度 ,分析了《红与黑》中女性形象体现的女性特征 ,阐述了女性追求及追求中的痛苦和挫折 ,并指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毁灭是社会功利导致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关合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6):90-93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寿静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115-120
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是一些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她们对父权制文化传统举起的是叛逆的大旗,她们鄙弃传统女性角色中的贞洁娴静、温柔顺从、无私奉献、乐于牺牲等特点,真正做到了几十年前力图挣脱父权制文化统治的枷锁、却终于还是倒在那沉重的锁链之下的前辈--子君所渴望做到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一群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7-79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不少诗篇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浪漫痴情,或缠绵哀婉,或刚烈决绝。《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周代对于女性的审美,对于后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小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3-55
莉莉丝和夏娃是犹太史书和《圣经》中的犹太女性形象,两者的形象和故事在不同的典籍里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她们形象和关系的理解对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璇璇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塑造了多位女性形象:有贤妻良母型的,有为爱痴狂型的,有纯真无害型的,有放纵情欲型的。她们以各自的秉性与心理,在马贡多谱写了多样的人生,展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原冰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19-120
李清照的词作记录下了她跌宕曲折的一生,细腻委婉地抒写了其历经生活剧变而引发的多重心境,从而真实塑造了一位集几类女性形象于一身的凄美、传奇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些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的审美价值以及一定的社会意义,值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彭珍珠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73-75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试图分析《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乔伊斯早期的女性观。虽然《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没有完全超越时代,但也并不局限于顺从依赖的男性附属品。乔伊斯对女性的态度同情多于憎恨,理解多于责难。 相似文献
9.
王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Z1)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十卷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主线,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社会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作品不仅塑造了“贝多芬式的英雄”克利斯朵夫的艺术形象,而且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如果把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看作交响曲的中心主题,那么 相似文献
10.
杨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3-5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这一时期的女性也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有才识、有个性、有风度,但她们仍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2.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期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雪枫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110-114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化倾向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女性形象表现的四个特点即年轻漂亮、性感风情、享受与多变、象征与物化等;探讨了形成这种模式化倾向的原因是商业文化崇尚年轻漂亮的时尚、传统文化孕育下的男性文化视角、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指出女性形象诉求对于女性来讲,会增加她们的焦虑感与自卑感,因而没有亲和力,引不起她们的感动;而对于男性来说,会产生削弱产品信息表现的传播效果;并提出重塑女性形象的三种方法,即展示女性丰富的个性心理、特别是女性独立自我的性格特征,理解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赞扬女性的价值与奉献,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性别认同等等。 相似文献
13.
陈培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3):45-48
该文对新时期中国电影如何表现人类共同的人性美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分为3部分:一、新时期中国电影在表现人性美方面,主要抓住3方面内容:一是表现热爱生命和改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精神和行为;二是宣扬人类的爱情与亲情;三是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二、新时期中国电影在表现人性美时,注意借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风雅、意象、神似、虚实、含蓄美等审美范畴。三、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家对人性美有独特的观察与感受,并且有独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李君怡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5):104-105
文学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语言为载体、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活动,它以美为对象、内容、形式和最终目的。本文从文学的对象的美、内容的美、形式的美、目的的美四个方面讨论了文学是美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5.
刘静轩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9-91
始于大禹治水神话的夏朝历史,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神话历史阶段,在神话历史向现实历史交替的过程中,夏朝历史出现了历史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一模式最终成了后来中国现实历史记载的基本模式。夏朝历史最终被神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思维支点,被后人熟悉却无法掌握,不确定的交流演变成重演,使中国文化在重复中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38-42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荀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56-58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让我们在至情的刺痛中泪流满面,让我们在感伤之余,去思考生活、领悟人生。小说着力描写的不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8.
袁立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2-65
本文试图简别自亚理斯多德以来的悲剧人物观。不同于亚氏的悲剧人物“好人”观和黑格尔的英雄时代文艺观,本文从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压力方面分析了英雄人物作为悲剧主角的必然性。并比较了黑格尔的世界理念冲突说(本文称之为悲剧理论中的神人相应思想)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中的川页天、法自然思想,指出了两种观念存在着领域上、目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陈建水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49-51
婉儿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品《浮城》中的悲剧女性。作品围绕女主人公婉儿的"抗争"展开故事情节,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造成婉儿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浮城"毁灭的必然性,进而凸现了婉儿形象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世纪上半叶,作家多以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为视角,一方面描写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或斗争的悲壮,另一方面也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下半叶,工人阶级地位虽根本改变,但工人们为正义斗争而牺牲的悲剧仍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同时,各时期工人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作家笔下崇高美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