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非洲裔女作家,她创作的《爱》是一部充满爱恨交织的复杂小说。首先分析了《爱》当中女性形象对于两极分化的突破,然后对L的形象所代表着一种真正的爱、L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仁慈与关怀,以及L的形象代表着一种爱的救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L这个女性的形象,最后剖析了《爱》当中的天使即梅的悲惨形象,重点分析其悲惨女性形象的层次性,以及这个悲剧女性形象背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从而对莫里森笔下女性形象的深邃性、多层次性有着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黑氏是贾平凹小说中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经历过两次婚姻,由于对爱情的渴求,最终与情人叛逃富裕但无爱的家庭,从一个传统女性成长为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现代女性。她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中国女性自觉意识发展的历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然还有她的双重性格促成。贾平凹对黑氏形象的肯定也蕴涵着他前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从悲剧角色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可以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正是因为这些悲剧人物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才汇集成小说的凄美色调。这些悲剧角色所共同构建的悲苦世界,为中国小说的忧郁气质、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态,做了一个百川归海式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了硬汉形象,但也不乏生动的女性形象。《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极少数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海明威在小说中不仅对男性进行鞭挞,表现对女性处境的同情,甚至还透露出其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从发试图论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通过她所建立的两个镜像关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王安忆在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小说立场。她把小说世界命名为心灵世界。本文试图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贯倾向、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阐释王安忆是个重视心灵的作家,这正是她之所以拥有新异的小说立场的深层原因。本文还对王安忆小说立场的意义作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方方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优秀作家,在她的女性小说《树树皆秋色》《在我的开始是我的姑束》中刻画了人格分裂的当代知识分子女性。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体察当代女性处于在内心和现实间、本我和超我闻挣扎的心灵困境,并且通过与现代女性小说的比较看出时代的变迁对女性心灵的冲击,以及对女性自身心灵特质的分析,从而得出她们的人格分裂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与“五四”文学注重通过对外部的剖析和关照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 ,张洁更注重对女性内部的审视和反思。在张洁的众多作品中 ,《爱 ,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三篇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集中体现了张洁的女性解放思想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并呈现了她对女性问题思考的连续深入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鸽翼》是亨利·詹姆斯晚期创作的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和丰满个性的人物一米莉·西奥尔。受到死亡威胁的米莉·西奥尔向往自由,然而她又受困于自我身份的迷失;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使她不得不采取了“自欺”;面对爱人和朋友的欺骗,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她那近忽神性的美德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透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文章着力分析女主人公米莉的性格特征,以揭示米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妮亲情散文书写方式及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说明亲情的回望与关照在其精神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安妮成年之后对人性的深入体察,使她获得了对亲人深切的理解与宽悯能力,由此释然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接纳了自己过往的成长历史.对家族性格特质与命运的冷静思考,又使她获得了对“生死及爱”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由此,使她能以更坚韧有力的姿态行走于世,担负起自身生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唐兴玲的诗歌创作融入了对人生的真实体验和独特理解,不管是对世界的赞美,还是对时代的批判,都离不开她的内心涌动的诗性之爱。也只有在爱的感召下,她才会如此坚定地留守于诗歌现场,用笔记录现实的境遇,以魂守护理想的价值,从而写出了富有现代感的精神力量,也写出了一种值得留恋的人生风景。  相似文献   

15.
贾迎春,《红楼梦》中一位秀美、胆怯、柔弱而孤寂的女子。因其从小失去母亲,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又被封建礼教所禁锢,所以其性“怯”。她优柔寡断、温顺平和、与人无争,最终惨死在“中山狼”的尖牙利爪下。她曾经也有自己凄清的憧憬,并非真“木头”。她在红楼中不是配角,她不仅是全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丰富了红楼十二钗反映生活内涵的厚度,她使美与美的被毁灭得到更多角度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戴来小说的独特个性在于她以一种超然的、非道德判断的伦理态度观照、展现现代社会边缘人群在价值观念嬗变、精神向度迷失、传统和现代道德伦理体系解体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病态生存境况,在日常生活尤其是爱欲书写中述说生命存在、情爱理想、精神追求等在终极意义上的无望、感伤、迷茫,为不同生存境遇下人物困顿的灵魂立言。如卡夫卡一样,以诗人式的奇想,在绝望中重新唤起我们对充满希望的通达的生命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丑恶的环境扭曲了人性,是春梅施虐性格形成的基础,使其美好的天赋和正当的追求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春梅嫁给周守备后由情爱的失落,进而发展为对人生的幻灭,剩下的只是对情欲的病态追求与对弱者的疯狂施虐.她对吴月娘以礼相待主要是出于一种炫耀心理,即以自身的优越来从心理上折磨对手,使对手深感内疚或自愧弗如,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施虐.  相似文献   

19.
羽是一个终生渴望爱却得不到爱的女孩,却获得神的眷顾,在神谕的启示下,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开始了她的精神流浪和寻求救赎之路的生命历程。她的命运之根掌握在风中,如无根之羽,一切归于风。  相似文献   

20.
韩裔女作家柳美里是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2000年,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命》,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她陆续完成系列作品《魂》、《生》、《声》,统称为"死亡与重生"四部曲。在这个作品系列里,作者用近乎自传性质的叙述将爱情与亲情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并以此证明传统血缘关系已不是维持家庭存在的必然要素,因需而建家庭在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亲情中才存在着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