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建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50-53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的感性画面,写出了这个现代都市的文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并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9-113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3.
董玉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过去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诸多著述中,都将鲁迅塑造的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分为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却忽略了儿童形象,即鲁迅着力塑造、极力为之“呐喊”的主要人物群之一。鲁迅先生怀着对儿童的真挚感情和无限希望,描写了遭受种种不幸儿童的共同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的希望只有彻底地推翻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笔下的光棍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理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84-87
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系列光棍形象,他们是乡村社会最不幸、最低贱的群体。社会地位的缺失、经济地位的低下,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毒化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更多地暴露出人性卑劣的一面;成年而元婚,正常两性生活的缺失,使他们将不幸的弱势妇女视为自己的性骚扰对象,从而成为弱势妇女的精神暴君。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江维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Z1):146-148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一直透出着浓浓的孤独感,通过对穆时英这些新感觉派小说从"物"欲"层面分析、上海的都市文化背景分析和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可以看出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和作家本身独特的人格写照。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上海的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学增添了一笔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古世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董贝多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在艺术创作中,有美就必然有丑,“丑”理所应当成为艺术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然而现今美学理论界对于“丑”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较之美来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丑”的研究是尤为必要而又重要的。本文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学作品中丑角形象的归类上,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阎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292-295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这种系列表明此类形象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看客形象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传达了鲁迅的童年经验,以及偏于阴暗的人性观念;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解,即富于独创性的庸众观;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看客形象是鲁迅认识中国社会重要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鲁迅建立了自己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文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22-123
鲁迅、安德森作为中西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都全面深入地剖析了"畸人"这一群体,使我们看到了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的社会问题。他们虽然在刻画着不同空间里的社会,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相似人群,反映了人类共同遭遇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1.
刘晓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65-66,70
戏曲丑角的表演范畴构成丑角这一舞台形象的重要因素.丑角表演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脸谱、服饰、动作、语言等舞台手段,实现其舞台功能,而丑角的舞台功能主要体现在娱乐功能、讽谏功能、调剂功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陈漱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3
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异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经典性,人格具有楷范性。新时期对鲁迅的挑战,主要是消解和颠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毛泽东1957年推断鲁迅的一句话、鲁迅的死因、鲁迅的绯闻、修订增删1981年版《鲁迅全集》过程中的若干争议等。 相似文献
13.
厦门时期的鲁迅:温暖、无聊、寻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水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47-53
线性发展逻辑上的鲁迅研究,遮蔽了厦门时期鲁迅丰富的生命内容.回到历史语境中,厦门时期的鲁迅向世人呈现出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温暖的情怀表现出与"横眉冷对"不同的生命特点;"无聊"是鲁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体现一位独立知识分子于特定环境中的独特心境:"寻路"是厦门时期鲁迅的生命指向,在徘徊不决中"埋葬"与"留恋"纠缠,温暖与"无聊"厮守.厦门时期是人间鲁迅、"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鲁迅身份纠葛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4.
15.
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6.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49-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的基础性价值,论析日、韩、中3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提出并阐释了建构“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关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而学界和民间对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质疑,首先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政治性的“学鲁迅”单向诉求的过度反弹;其次,质疑和反弹不应该以否定鲁迅核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目的。应该在“鲁迅学”的学术理性的前提下,对鲁迅形象和思想进行还原。与此同时,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王吉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46-49
鲁迅立足现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对楚辞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与运用,进一步将楚辞中展现的"凭心而言"、"发愤抒情"的创作思想赋予"现代"气息,触及楚辞灵魂的同时也意识到古代知识分子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的小说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中的漂泊、流浪、孤独、寂寞和虚无主义的感受.小说中的人物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便在娱乐场所放浪形骸,以期在感官的享受和情欲的满足中摆脱人生的困境,但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他们想通过真挚的爱情或宁静的乡村生活来医治都市生活造成的心灵伤痛,但是唱出的却是一曲曲人生和爱情的悲歌. 相似文献
20.
焦仕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本文从现代性理论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首先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介绍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然后,从现代性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