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裕固族民间历史传说中有一句话,说他们是从“西至、哈至”东迁来的,“西至、哈至”是他们的故乡。“西至、哈至”在什么地方?每一个裕固族人无不向你提出这个问题;每一个作过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研究的同志,无不力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的广泛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的同志,仅以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回答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出正确的答案。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是裕固族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裕固族的东迁,因而,也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撒里畏兀儿东迁,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形成为今天裕固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自己水平虽然有限,但作为裕固族的成员,很愿就这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试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进行了分析论证:对此婚俗事象的起源;“尧达”的文化内涵,从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生殖崇拜文化遗存的视角作了叙述。对东西部裕固族文化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比较之后作者认为:东西部裕固族文化的共同基础形成于东迁之前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的口头传统中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以裕固族东迁为主题的口头传统反复表演和世代相传,表达并强化了裕固人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口头传统中"东迁"主题的在分析,探讨裕固族东迁后,裕固族文化发生的文化涵化现象,认为:裕固族口头作品中对"西支哈至"的深切眷恋,是裕固人对本族群"根基性情感"固守的体现,也是面对汉文化、藏文化、蒙文化等强势文化侵入的一种族群文化反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多次深入到土族、裕固族地区实地考察,发现土族、裕固族群众也口传《格萨尔》,经过查访找到一些“隐退”二十多年的老艺人,搜集了不少新篇章。土族、裕固族《格萨尔》的挖掘,不仅拓展了《格萨尔》研究领域,同时它们之间同中有异的独特内容及其形态变异也从比较角度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我们谈藏族、土族、裕固族《格萨尔》比较研究,除注重其在题材方面的关系之外,还须兼顾作品具体描写的种种宗教色彩和民俗事象,甚至人名、氏族名、部落名,只要有比较价值也应纳入,对艺人及其说唱的作品的结构形态更不能置之不顾,即使从题材上检查作品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时,也不能局限于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艺术形象,史诗描述的内容有时则往往与一个民族由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那怕它是对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现实生活的概括和虚构。前述,每一方面都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详述,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做一点粗略而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民族》杂志总编辑郭正英担任编委会主任,裕固族博士钟进文主编的《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一书,近期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只有12000多人,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裕固族地区在社会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中原来有一个部落,名叫Jalagar,汉译为“亚拉格”。这同唐代回纥的著名部落“药罗葛”、宋代河西回鹘中的“夜落纥”之称完全一致,说明“亚拉格”之称渊源于“药罗葛”。自鄂尔浑河回纥汗国破灭之后,“药罗葛”氏辗转迁徙,其中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明代,汉文史料称作“牙兰”氏,拙著《试释<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氏》已有说明。本世纪以来,裕固族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属“药罗葛”后裔的“亚拉格”家,今日的状况如何?本文想以耳闻目睹韵事实,试作答复。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等。这里选登著名的民间叙事诗《黄黛琛》和《萨娜玛》。黄黛琛很早以前,裕固族还住在西志哈志的时候,尧呼尔部落有个美丽的姑娘,叫黄黛琛。黄黛琛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温柔贤淑,品格端庄,从小经高人指点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如果不是部落之间发生战争,部落不东迁,按照她的才能,很可能当上尧呼尔人的首领。不料,战争爆发了,为了保存尧呼尔人,决定连夜东迁,顶着狂风,不畏艰险,尧呼尔人赶上牛羊,用骆驼驮上帐篷行装,离开了西志哈志,踏上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土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吐谷泽说、蒙古说、沙陀突厥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于1981年5月编辑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一书中倾向于蒙古说,这也是五十年代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队土族调查组经实地调查和研究编写而成的《土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其后,我们没有看到有份量的具有论证意义的文章,但在1982年11月出版的《土族简史》中不知何故,突然换了一种说法,认为土族与历史上的吐谷浑有关。这以后,《辞海·民族分册》、陈永龄编《民族词典》等…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历史、语言和文化方面独有特色的民族。裕固族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但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了国外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外,国内的研究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50年代末进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推动下,裕固族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五六十年代,主要以社会历史、语言调查为主,进人80年代以后,有关裕固族历史、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特别是1995—2005这十年的裕固族研究,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更有许多专著问世,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学术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深入。现将这十年的研究成果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博士研究出成果文/纪兰慰新近由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的《裕固族文化研究》,是裕固族青年学者钟进文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同时,也是裕固族自己的学者写作本民族文化历史的第一部著作。裕固族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河西走廊的中部、雄伟的祁连山北麓,约有1200...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等单位于1979年11月在南宁市召开瑶族历史学术讨论会,对《瑶族简史》(修改稿)进行了讨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于1979年12月在贵阳市召开贵州少数民族历史学术讨论会,对《苗族简史》(修改稿)以及布依、侗、水、仡佬四个民族简史的修改大纲进行了讨论。现将两次讨论会涉及瑶族、布依族历史上若干问题的分歧意见简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红帽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常常出现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许多到裕固族地区搞社会历史调查的人也听到过关于裕固族人和“红帽子”人打仗,并赶跑“红帽子”人的传说,在研究土族和裕固族历史时也常常碰到这个称号。然而因为大多数史料在谈到它时或是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使人无法知其详情。“红帽子”族象一闪即逝的流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而留下了关于红帽子人的族属、居住地及下落的谜。  相似文献   

15.
土族地区的白虎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祭(Rite of the White Tiger)是萨满教在甘青土族居住区所住持的最重要的防雹法事,这种法事今日似乎已不存在了,在汉文史料中更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土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北京,1963年)一书对防雹法事无所记载,而《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2页仅载:“过去,土族地区每一村落都有……‘苏克斗’(意为挡雹阵)”,此外就无所言及了。芉一之教授编著的《青海民族史人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00页指出:“至于土族中流行过的道教,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对于土族原始宗教的研究,吕建福的《土族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四千六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二千八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其余的人使用汉语.裕固族,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黄头回纥”、“萨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这些称谓都和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关系.裕固族的族源,可以退溯到古代的回鹘.但是,古代回鹘并非裕固族的唯一族源,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裕固族操东西部两种裕固语便是明证.可以这样说,古代回鹘人与古代蒙古人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族、摩尼教、佛教和喇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错相织.本文旨在较为详细地综述裕固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以及呈现的宗族文化.全文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苗族,有着悠欠的古文化历史,这是学者们所一致公认的。但对历史上一些具体问题,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近年来学习苗族历史的材料,进行广西民族文物的搜集研究工作,有几点肤浅的学心习得,冒昧的写出来,以便向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苗族族源问题、关于苗族的族源,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1、源于“三苗”,清人的著作大都持此看法,《续文献通考》集中这些意见说:“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尽夜郎之境多有之。”就是这派意见的代表。2、源于髳[注]人。此创于章炳麟氏,他在《检论》  相似文献   

18.
西瓯与骆越到底是同支异名还是不同支系,这在壮族史研究中是一大疑案。如果从南朝梁人顾野王在《舆地志》中有争论的异称算起,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至今依然众说纷云。解放以来,壮族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一讼至今未息。1980年出版的《壮族简史》认为,“壮族主要来源于土著的西瓯、骆越”,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之说。1987年出版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又“觉得颜师古关于‘西瓯即骆越’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两书皆属权威著作,何者为是?此中混乱,究其原因,盖由于历来的史家只在史籍的不同议论上各取所需,各抒所见,而没有从文化语言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历史著作和地方志书中,撰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肃镇志》可以说是著录裕固族历史资料最多的著作。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在明清两代河西走廊地方志书中创修年代最早、在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上有独特资料价值的著作,史家未予足够重视,多种文献丛书和方志丛书都未予收  相似文献   

20.
明代赤斤蒙古卫、罕东左卫部众的内徙与安置,对裕固族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论及和肯定。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从人数统计看,二卫部众构成了形成裕固族的主体。但是,二卫的族属、迁徙地及其变迁、二卫部众与裕固族各部的关系等问题,似乎还有探讨的必要。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裕固族族源以及为何形成东西部、操两种语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