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凉政权“崇尚文教”及其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在当时北方地区干戈不息,兵连祸结、经济凋敞,文事荒落的情况下,五凉政权却对儒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无论是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后凉、南凉、北凉,莫不倡导儒学,兴办学校,以“崇尚文教”,从而使传统的中原文化得以在河西地区生存延续,并对随后的北朝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五凉文化交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摧残,“既而中州极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①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②关于五  相似文献   

3.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河西先后建都立业的五凉政权,如果从前凉张氏开始经营河西的时间(公元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沮渠氏为北魏讨灭(公元439年)为止,总共不到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其间还包括了前秦后秦统治河西的一段时间,五凉政权对河西的治理,实际上只有百余年,为时很短,所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段历史。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历史时期,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汉人张氏前凉政权(301—376),氐人吕氏后凉政权(385—403)、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397—414)、汉人李氏西凉政权(400—420)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398—439)。五凉政权的历史,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五个政权,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是前凉、北凉和西凉,屡有专文发表。后凉和南凉则研究不够,多年来文章屈指可数。近有赵向群同志《秃发南凉始末》一文,对秃发南凉和它的建立者秃发鲜卑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这无疑是对河西五凉史,尤其是南凉史研究的一个推动。翻读之后,良有收益。但也觉得赵文在有些问题上,如秃发鲜卑西迁的时间和原因、“秃发”一词含义、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关系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与赵向群同志讨论,并请教于对此有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更替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台称五凉。如果从前凉张轨以晋凉州刺史保据河西的时间(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亡于北魏(439年),五凉政权统治河西近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河西地区的局势总的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刚人士避难之地,复是  相似文献   

6.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7.
全书九万余字,分作七章,对东晋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治下一百多年间的学术、文学、佛教、教育、艺术等文化领域的成就,利用现有史籍记载、文物遗存和出土文物等资料,并广泛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论述。书前有李鼎文、曹道衡两位先生的序文,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则为混战割据的十六国对代。这时五凉治下的河西地区,文化事业出现了进步繁荣的局面,取代了中原地区的优势,成了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并对其后南北朝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由省社会科学院、武威地区文联、张掖师专联合发起的五凉文学座谈会,于九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当年五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威召开。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四十人。中共武威地委副书记杨作霖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邓绍基、副研究员曹道衡作了学术报告。历史上的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地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当时北中国文学最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发达的中原文化遭到极大摧残,但河西地区却“学者埒于中原”学术文化空前繁盛。那么,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最近,施光明在《兰州学刊》八五年第六期上撰文认为,五凉的文化繁盛,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崇尚文教”的措施。首先是兴办学校,倡导儒学。统治者企图借助儒学,推行教化,而儒学的传授又需要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因此,五凉政权始终把教育作  相似文献   

10.
谈谈石勒     
中国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是各族统治者纷纷建立割据政权,称霸一方的动乱时期。不过,十六国政权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有区别地来看待他们。即使同一政权,创业者和后继者也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这里,拟就十六国中后赵的创建者石勒,略予论述。石勒(274至333年),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山西榆社县境)的羯族人。据《晋  相似文献   

11.
南凉与乐都     
<正> 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一带和湟水流域,先后建立了五个短期的、彼此征战吞并的小王国。他们是:鲜卑族乞伏部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部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沮渠部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汉族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其中的南凉建都于青海省乐都县。  相似文献   

12.
前仇池国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南北朝时期,有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那就是陇右氐杨在甘肃东南、四川西北地区建立的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这五个政权从东汉末年起至公元五八○年为北周吞灭,经历了三百八十余年,与南北朝相始终。作为由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能维持如此长久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是鲜见的。遗憾的是前代史家未能将其列入正史,《晋书》、《宋书》、《北史》以及《十六国春秋》等均漏而不载;甚至解放后出版的各种通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观点认为,东晋十六国以来,在我国境内形成了江南、河西、辽东三大文化区。东晋南朝文化之繁荣远远超出十六国北朝文化之上,这点已为学术界所承认。但是,传统观念对北方文化区的估价却有不尽准确之处,尚未引起学术界关注。有鉴于此,笔者对十六国北朝文化区提出重新认识,以期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以往人们对中原地区尤其是今河北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所受战争破坏估计太高,而对关陇、河西、辽东地区文化发展则给予过高评价。诚然,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以后,黄河南北地区遭受了战火的茶炭,人民受到蹂躏和屠戮,社会经济和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在陇右地区曾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立国时间持续386年。仇池国文学的发生与陇右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及仇池灵活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仇池国文学家迄今可考者仍有十余人,杨氐政权300余年的文坛并不寂寞。仇池国文学表现出氐人特定的文化精神,其丰富的原创性文学资源,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地图组成部分之一,也彰显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包括今甘肃省(除六盘山以东地区)和青海省东南一部分,著名的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唐代河陇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一个由萧条到最富庶的较为长期的转变过程。贞观年间,由于长时期对吐蕃用兵,“所损巨万”,以至到了开元十七年,“河西、陇右百姓疲竭。”这种情景到了天宝年间发生了根本变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  相似文献   

17.
在合肥城市发展史上,余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生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正是元王朝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 余阙是项党族(即西夏族的前身)的后裔,原籍在河西武威郡,自其父辈沙喇臧卜  相似文献   

18.
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了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篡魏建立西晋王朝,国家得到了短暂统一和安定。但是,司马氏家族是世族的代表,腐朽之极,相互争夺权利,很快又导演了“八王之乱”的丑剧,使中国重陷于混战割据的状况。这时,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偏远的河西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等五个政权。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的版图,在频繁的改朝换代和豪族的左右之下,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本文试图对敦煌这段历史上的政治状况作一概述,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十六国北朝各民族政权竞争下的西北经济李清凌一、以世族地主所有制为核心的私家地主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军阀林立,战乱空前严重。酉北地区三国属魏,酉晋短暂统一,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氏、羌、吐谷浑上层和汉族豪强地主,先后在秦陇...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仍,地方割据政权不断更迭。在这种形势下,偏居于甘、青、川交界的吐谷浑政权却能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吐谷浑政权在诸多短命政权混战的时代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晋永嘉末,公元312—313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吐谷浑与周邻的关系问题。关于吐谷浑与周邻的一般关系,有的论著已有所论及。本文特别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的周邻关系与其游牧畜牧经济的特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