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伊斯兰音乐的前身——贾希利亚音乐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民族处于偶象宗拜的贾希利亚时期(蒙昧时期),由于可供考证的文字资料匮乏,后人对当时诸种艺术形态、模式难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致使阿拉伯贾希利亚音乐鲜为人知。现在世界音乐史界一致公认的阿拉伯原始音乐,是指伊斯兰教兴起前一二百年间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贾希利亚时期音乐。根据史书记载,半岛游牧民的社会生活中,除了宗教聚会以外,主要的娱乐活动有唱歌及以吟诵爱情为主的诗会。音乐在阿拉伯民族眼里与在其他古老的民族眼里不同,不是依附于宗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初期的阿拉伯文学通常指穆罕默德时期和四大哈里发时期的阿拉伯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虽没有贾希利亚时期的文学那么辉煌,却颇富特色,是那一时期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一、穆罕默德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由于诗人大多来自贾希利亚时期,因此就其风格而言,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摆脱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贾希利亚时期,诗歌是为部落服务的,就一定意义上说,诗人便是部落的代言人,是部落利益的卫道士.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民族是诗的民族,诗歌在古代阿拉伯人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伊斯兰以前的贾希利亚时期。阿拉伯人历史上的贾希利亚时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它可以从伊斯兰教产生之日,一直上溯至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出现的远古时代。但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贾希利亚时期则不然,它只有150年左右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00年,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开罗遭到暴力袭击,被极端分子刺伤,震惊世界。埃及各界人士对此恶行纷纷予以谴责。 打开阿拉伯文学史册,不难发现对文学家施虐暴并不罕见。如古代文学家麦阿里(973~1057)、贾希兹(775~868),近现代文学家阿卡德(1889~1964)、塔哈·侯赛因(1889~1973)都曾遭到迫害乃至类似的谋杀。本文就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遭际作一简述。 1925年,塔哈在埃及国立大学(开罗大学前身)讲授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时,运用笛卡尔“怀疑论”的研究方法,率先对该时期的诗歌的原有结论提出疑问,经长期研究和悉心推敲,他得出的结论是:所谓贾希利亚时期诗歌,其绝大部分作品是伊斯兰时期人们杜撰出来的,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的宗教、思想、政治和经济生活,连贾希利亚时期的语言也没有在诗歌中得到反映。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中体现塔哈·侯赛因这一新观点的《论贾希利亚诗歌》一出版,迅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塔哈受到各方的无端指责和攻击,有人还通过报刊呼吁立即把他赶下大学讲台。除了不明是非、受蒙蔽而摇旗呐喊的青年人外,反对塔哈最为激烈的有三种人:一  相似文献   

5.
如同一切古老民族的情况一样,阿拉伯的谚语、格言源远流长,深深地扎根于阿拉伯民族的丰富生活之中。阿拉伯的谚语、格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理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诗歌与欧洲诗歌阿拉伯诗歌的历史悠久.早在贾希利亚时期,诗人几乎都被各自的部落尊为代言人或历史的记录者,地位较高。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七首悬诗”看,诗歌的语言优美,格律齐整,体现出较为成熟的风格。伊斯兰教兴起后,诗歌被赋予弘扬宗教的新任务,到阿拔斯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歌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顶峰,但不少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散文和讽刺文学的奠基人贾希兹,原名阿姆尔·本·巴赫尔,于公元775年出生于伊拉克的巴士拉城。他是个黑奴的孙子,童年生活非常贫困,靠卖鱼为生。但他自幼聪明过人,酷爱读书,经过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他那个时  相似文献   

8.
草莽诗人是蒙昧时期生活在社会最下层、以抢劫为生的带有传奇色彩的阿拉伯诗人。他们虽不象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那样有名,却也因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而闻名于阿拉伯诗坛,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引人注目的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9.
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形式,反映了某一地区、民族的文化和思维。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和日本的民间谚语中有很多与金钱相关的谚语,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谚语对中日的传统金钱观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入学”一语,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拉丁文的“authropologia”,埃里希·弗罗姆把入学用“science of mail”来表示。在中国,人学一词最先出现于近代学者廖平的著作中,其含义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学问,有时也用“六合以内之学”来称人学。 在阿拉伯世界,人学相当于于或者,也可用或来表示。阿拉伯人学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学和中世纪阿拉伯人学两大部分。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指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学思想。那时的阿拉伯人只有哲学的感念而没有成熟的哲学系统思维,只在诗歌、谚语中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的灵魂和命运、人的才能和美德等问题有零星的论述。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非常重视人和神的关系,这也是整个东方入学的特色之一。那时阿拉伯人崇奉多神,安拉是众神之一,后来渐成为主神。他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但是阿拉伯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又使他们在生活中为保卫自己而有时不能完全顺从安拉的安排,因此他们认为被安拉创造之后就和安拉没有什么联系了,人只有在危险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偶像呼吁安拉的帮助。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方人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是对以色列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难题.当前,以色列社会群体分化比较明显,贫困问题逐渐凸显.部分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群体、以色列阿拉伯人群体、大屠杀幸存者群体、失业者群体构成了以色列社会主要的贫困群体.为了回应公众压力并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以色列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的方式向贫困人口提供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社会保险;鼓励自由市场竞争,降低包括住房在内的生活成本;推动以职业培训和提高劳动参与率为基本内容的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慈善团体的社会救助功能.当前的贫困治理对缓解贫困率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以色列社会长期存在的宗教群体与世俗群体、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鸿沟制约着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一、贾希利叶时期,又称伊斯兰以前时期(475~622);二、伊斯兰时期(622~750);三、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四、蒙土时期,亦称马穆鲁克——奥斯曼时期(1258~1798).以下,本文就中世纪阿拉伯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作些或略或详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贾希利亚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居民大多囿于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神力至上的观念,他们尊奉的主要神祗从语源上考察,与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都相近.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闪米特诸民族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其次,奈巴特人神殿中最重要的女神拉特在罗马时期兼指金星维纳斯是受希腊-罗马神话影响的结果,而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神殿中盛行的三联神体与上古时期的苏美尔-阿卡德神谱一脉相承,则体现了鲜明的西亚星辰崇拜个性.至于阿拉伯人至今仍对新月特别钟情,则包含了一定的月神崇拜痕迹.  相似文献   

14.
贾希利叶时代阿拉伯人月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贾希利亚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居民大多困于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神力至上的观念,他们尊奉的主要神祗从语源上考察,与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都相近。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闪米特诸民族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其次,奈巴特人神殿中最重要的女神拉特在罗马时期兼指金星维纳斯是受希腊一罗马神话影响的结果,而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神殿中盛行的三联神体与上古时期的苏美尔-阿卡德神谱一脉相承,则体现了鲜明的西亚星辰崇拜个性。至于阿拉伯人至今仍对新月特别钟情,则包含了一定的月神崇拜痕迹。  相似文献   

15.
一、阿拉伯人的传统经济观念伊斯兰教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上诞生后,阿拉伯帝国就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出现.《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今世生活,包括他们的经济生活,按照阿拉伯当时的社会条件,有许多带法律性质的规定,作为穆斯林的社会准则.例如,教育人要自食其力,不能坐享其成.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你要为今世工作,仿佛你会长生不老;你要为后  相似文献   

16.
社会传递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人类文化、经验得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青年,是现代社会传递中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传递中,出现的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两代人的有效传递,传统的经验、文化、价值、技能和科学得以承继下来,使整个社会能够继续生产、生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间有客观、主观双重含义。人们既生活在根据自然现象划分的客观时间中,也生活在受自己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影响的主观时间中。本文探讨的就是阿拉伯人的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相似文献   

18.
藏族民间谚语是群众语言的结晶,它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因此,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也是对藏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因素之一。在收集大量藏族民间谚语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论述了藏族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时间有客观、主观双重含义.人们既生活在根据自然现象划分的客观时间中,也生活在受自己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影响的主观时间中.本文探讨的就是阿拉伯人的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崇尚马、敬慕骑士的民族.阿拉伯马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古战场,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马在阿拉伯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阿拉伯世界,骏马、骑术是部落和个人荣耀的象征,是力量和希望的源泉.这种观念至今仍影响着阿拉伯人.难怪在几乎家家都有汽车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人们还能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老头或小孩骑着马,随着车流,悠悠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