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温庆新 《中州学刊》2024,(1):152-159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时而肯定,时而否定,并最终走向否定,步入误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讲,与毛泽东所接受的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均主义和大同思想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黄晖 《东南学术》2008,13(3):99-107
应用对实践具有浓厚兴趣就像理论对思辨充满兴味一样.背负沉重的启蒙与救亡使命,中国现代小说批评操持实用主义立场,其价值尺度的选择与确定因此全部指向现实实践:同时面向启蒙的现实、救亡的现实、小说现代性生成的现实,随之展开了它启蒙的文化实践;救亡的政治斗争实践;发展小说自身特性的文学实践;逐步建立了现代小说批评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4.
明代小说的成书或刊刻年代与明朝商业繁荣的年代同步,这正是明代的小说家面对明代中晚期日益涌动的经济浪潮所作出的某种价值选择的结果。这种价值选择在小说创作或汇编中体现出来,就是对商业的肯定、矛盾、否定、回避等四种观念。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链。社会发展创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发展,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社会发展”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否定.“经济发展”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否定。这种否定在思想领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扬弃.“文化投入”是指对于发展现代文化所作出的投资。现代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要素,它决定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时间/速度/效率).  相似文献   

6.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朝小说的史学价值,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史学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梳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史观念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董文桃 《江汉论坛》2006,(10):105-107
张欣的小说描写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和都市广州的日常生活特点;张欣小说创作的立足点是关注和抒写都市普通人;其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的欲望化现实:尴尬的人生和尴尬的情爱;正是现代外壳包装之下与传统文化价值相连的古典内涵,显示出张欣小说内在的价值悖论。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般从文学角度肯定莫马迪《日诞之地》在印第安文艺复兴中的开创性,从文化角度肯定其引领印第安文学回归族裔文化传统的示范作用.本文从传统和现代性的关系入手,将该小说置于印第安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考察,认为小说中回归传统的主题反映了印第安人在现代性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本文认为,回归传统是对现代性的拒斥,这种保守态度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开传统社会在现代性压迫下的困局.  相似文献   

10.
刘鹏艳 《江淮论坛》2006,(4):158-162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文人性格是在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相互碰撞、交融和渗透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儒学为主结构,道、释两家思想为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精心培育、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本文拟将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广背景上进行解读和阐释,以剖掘小说主人公灵魂变奏的秘密,并借此评价主人公心灵赖以栖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缺失.应当指出的是,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生命哲学的"现代"与"传统"之落差并不能作为对小说文本作出优、劣价值判断的对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矛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现代主义与保守主义或进步派与肯定派的思想冲突。当前,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文化问题也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并成为争论的热点。然而,对于这个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采取二元对立的态度,进行游弋于两极之间的讨论是不可取的。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搞“全盘西化”,以“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那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但试图完全借助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实现现代化。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对传统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文化传统的否定、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同时,这种超越也绝不会完全脱离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只能是对文化传统的扬弃。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如何发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内涵,并努力发扬光大。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融汇整合,创建出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正确认识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新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阿多尔诺反对使用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伦理概念,主张使用道德概念.他认为伦理概念遮蔽了道德概念中所蕴含的个人与普遍的张力关系.亚里士多德在使用伦理概念时并没有忽视这种张力关系,但由于他的目的论思想,这种张力关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阿多尔诺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肯定的道德哲学传统彻底分道扬镳.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所包含的肯定性方面在现代社会根本站不住脚,因此道德哲学必须具备否定之维.但与此同时,阿多尔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绝对命令,即奥斯维辛和所有与此类似的一切不应再次发生.这与他的否定的道德哲学并不矛盾,阿多尔诺在其理论框架之中能够合理地提出这种绝对命令.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出现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开放的,适应当代多元范式的时代要求的批评方式。它在当代西方独特语境下产生并为着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问题而获得发展。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一样,其关键是反映了西方现代以来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形成了以反逻格斯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传统思想模式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与所谓“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暴露了中国当代思想的无根性。这种无根性表现在否定的无根据性和否定之后思想生成的艰难。要使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是有效的,首先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文化地域维度,即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其次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历史维度,即它属于古典思想还是现代思想;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维度之中的美的合法性的追问。当前在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中所形成的种种观点总称为“后实践美学”。然而“后实践美学”之“后”,不是西方“后现代”之“后”,而是模糊的自然语言意义上的使用,因此又有必要对其加…  相似文献   

15.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异质性。米勒对重复问题作出的新阐释使其成为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之一。由此,拟对该概念的哲学和文化渊源、本质含义、与米勒前期批评思想的承继关系以及与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异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了解米勒早期独特的解构观及其思想中的传统性。  相似文献   

16.
在贾宝玉身上无论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其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并以其男性性格为本体,两者相互融合、参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为了表达他的文化理想和对未来文化转型的展望,赋予了他这种双性化的性格1。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明中叶以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新思潮的共同基本内容是:肯定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否定理学对人性的压抑;肯定女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否定“女子弱智”的观念;肯定人的自然情感,尤其女子对爱情的需要和追求,否定理学对人的情感的压抑。  一、理、欲关系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丛晓波 《兰州学刊》2014,(7):145-150
对转型期人们行动背后普遍存在的基本社会文化规则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具有时代迫切性的话题。在历史中选择和传承的社会文化规范维系着社会成员心理与行动的标准,也使各种社会文化呈现出特殊性。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从传统与现代之间,血缘家庭到社会责任的转变;以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经历着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当前中国面临着转型期文化规范常模的多重选择,需要在思想与心理的层面上完成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常模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应当成为现代文化的构成因素 ,这是学界一致同意的。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这一目的却导致了两种结果 ,即朱德生、李登贵先生在《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哲学研究》19 95年第 11期 )所说的 ,或者是“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学搞教条主义”,或者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两种结果在现实中的情况是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肯定并推崇备至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否定而偶有赞扬。这是因为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评价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 ,即二位先生所说的“非历史地解读先贤的典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时期知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杜亚泉关注国际政局和世界形势,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他对东西文明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比较,主张多元主义和文化调和论,断定东西文明不仅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的差异,而且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差异。他不承认西洋文明在总体上比中国文明优越和进步,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方文明,乃至对世界文明作出补救性贡献。这种文化调和论肯定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价值,力主通过东西文明的调和,创建以中国传统文明为根基的中国现代新文明,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和对中华文明前途的担忧。这一思想顺应并揭示了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趋势: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与开放包容的格局。但他夸大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误解了欧战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消极影响,仅仅看到两种文明的民族性差异而否定两者之间更为明显的时代性差异则是错误的,这无益于东西文化问题的真正解决和中国现代新文明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试婚:现象透视与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红 《社会科学家》2005,(4):142-145
试婚作为一种付出交换成本的新的社会互动行为,获利或失利都会构成对社会的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城市化孕育了试婚,文化变迁是产生试婚的思想根源,试婚泛化与社会控制的弱化相联。试婚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味否定或放任不管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应当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并以法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