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苏俄、共产国际最初选择在华政治盟友时,曾经选择与吴佩孚合作。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又倾向于促成孙中山和吴佩孚联合组成中国政府。而"二·七"惨案后,苏俄、共产国际彻底结束了联吴及促进孙吴联盟的政策,最终选择孙中山为革命伙伴。新公布的相关史料说明,苏俄、共产国际上述政策是苏俄寻找在华政治盟友的过程中,试图将其外交目标与推进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的联合则是这种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试析苏俄、共产国际在中国寻求盟友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2 0年代初 ,苏俄、共产国际在中国寻求可以帮助苏俄缓解国内紧张局势和实现共产国际世界革命理想的盟友。在经过对吴佩孚、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往复试探后 ,确立了孙中山作为统战对象。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复杂的 ,其中有维护苏俄国家利益和以盟友的实力作标准的一面 ,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孙中山自身的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及联共(布)中央酝酿并改变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走向."西安事变"始终是围绕苏俄远东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展开的.国际地缘政治是研究"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前提.张学良事变的动机在于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张执意护蒋回府,是幻想破灭与政治谋骗双重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曾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政权模式、土地政策和党内斗争方面,共产国际套用苏俄经验,使得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屡屡陷入困境,最终无法立足苏区。  相似文献   

6.
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俄提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 ,是为其推行“东方战略”服务的 ,完全是为了自己利益 ,不符合中国实际 ,是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直接磋商的结果 ,中共和国民党内部都反对这一政策 ,共产国际支持国民党 ,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共产国际的强迫和国民党的严格限制 ,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192 3年 9— 1 1月 ,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莫斯科 ,与苏联、共产国际就“西北军事计划”以及国民党与苏俄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协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苏联、共产国际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不再支持“西北军事计划” ,而且共产国际做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使蒋介石感到很不满意。 1 92 3年访苏之行对蒋介石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对苏联、共产国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即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土耳其的同病相怜,以及凯末尔在苏俄援助下的成功,促使中共高度关注凯末尔革命。但中共对凯末尔革命的评说,又反映了苏俄在中国寻求盟友,与孙中山合作的战略意图。这就决定了中共的论说是有选择性的,对凯末尔的转向和反共,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遮蔽。对凯末尔革命的观察和反应,从—个侧面体现了共产国际、苏俄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色俄侨李泽洛维奇与中国初期共产主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李泽洛维奇这样一个在中共创建时期起过一定作用的人物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阐明了苏俄、共产国际早期在华进行的联络、宣传和组织工作曾得到俄侨非常有力的帮助,同时苏俄以外的其他外国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者及其政党也对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给予过一定的促进与支持。文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和苏俄、共产国际的战略与策略做总体的考察,旨在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源的探究向前推动一步。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具体形式是马林一手搞起来的。马林来到中国后,逐渐改变了共产国际北联吴(吴佩孚)南结陈(陈炯明)的政策而转为联合孙中山国民党,实行以国民党为主的国共合作。对于国共合作,中共主要领导人中反对者并非居多,但当马林提出要实行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行合作时,引起了大多数中共领导人的激烈反对。马林借助共产国际压力迫使中共接受了这一政策。马林为何要坚持这样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达到国共合作之目的,对共产国际、苏俄究竟有什么益处?在这里,马林所代表的是苏俄中心抑或革命中心?对这些问题,史学界论之甚少。本文试图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苏联的国家利益是共产国际制定策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在成立初期对于东方革命的总体构想,学界通常以"东方战略"名之。这个说法流行虽广,却有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之嫌。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的设想是从世界革命总体布局出发的。直到1920年,列宁和共产国际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义上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尽管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对东方革命的前景作出了超越阶段的乐观估计,但仍然是以欧洲革命胜利为前提的。直到共产国际四大,随着欧洲革命陷入低潮,东方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才变得突出,但却脱离了原来世界革命理论的框架,这是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一系列错误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最先也最彻底地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并由此成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来的人心目中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选。从这一点上说,在近代中国"研究历史最有成绩"、"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堪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和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长期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末由向青首先提出颠覆性的观点,他认为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陈独秀,共产国际负有部分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向青的观点很快受到批判,众多学者著书立说证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灾难,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始终没有摘去。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苏联档案的解密,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学术界开始重新探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问题。以杨奎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陈独秀不仅不是“右倾”机会主义,反而在许多情况下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这种提法具有开创性,其后,学者们进一步探讨,深化了新观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到底谁最应该来负这个责任?随着俄罗斯档案馆一些资料的开放,我们有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可能。在笔者看来,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其失败要负主要责任,这是其无可推诿的。当然,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去指责谁,而是总结经验,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6.
世界革命理论作为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左右了苏联共产党在前苏联的实践。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其集中体现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始终坚定的输出革命,世界革命理论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世界革命理论引发了前苏联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并最终发生危机的根源,而对世界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苏联共产党最终形成一元化个人独裁体制的首要原因,这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败亡、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看 ,没有共产国际的指示 ,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共产国际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政不分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农民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但由于共产国际的基本理论割裂了中国革命反帝和反封之间的内在联系,限制农民运动的发展,导致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最终阻碍了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纠正了这一错误,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给予了密切关注:维护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权威;帮助中共开展马列宁主义学习教育;指示中共拓展党组织和健全组织制度;建议中共加强干部管理工作;规劝中共纠正整风运动中的偏差。共产国际、联共(布)的这种关注,对于中共加强自身建设及其领导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