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又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和处理好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短短八个字,内涵却相当丰富:一、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想学、爱学、学得主动活泼;三、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还要放开手脚,触类旁通,掌握其规律,通过学习能举一反三,立足“小课堂”放眼“大…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活用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凭借。”视教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作为学生评价最主要手段的考试,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设置命题的,每次考试“课(本)内内容”都占极大的比重。在这种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让学生把课本的内容背下来、记下来  相似文献   

4.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文言文教材123课,选古代作品175篇(首)。上起《诗经》,下迄民初,各个朝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几乎都涉及了,选文广泛。就体裁来看,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笔记政论,应有尽有,选文精当。用这些材料作为“例子”进行教学,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应该是大致可以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教学”,无非教与学二个方面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教方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找出理论根据,即可以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的二句名言为证:一句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句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材看作例子的观点,长时间并不为许多人接受或实行.从目前现状来说,是应该还例子以本来作用的时候了.教材无非是为教方法而设的例子罢了,教方法,才是教的本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这个材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或写作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会运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6.
下笔伊始,先提一个问题:是教学生读一百篇文章,而学生对一百篇以外的文章就束手无策好呢,还是教学生读一百篇文章,从此他就能穷尽天下的文章好呢?答案显然是后者。怎样才能进入后者这样的理想境界呢?我想谈谈自己的浅见。一、语文教材只是一批例子。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教材有一本质的见解:“语文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这就是说,语文教材无论是按什么体例编写的,总离不开文章汇编这一基本形式,所选范文只是古今中外文学与文章宝库中极其有限的一批例子。它们是优秀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然而又是  相似文献   

7.
门庭若市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确。语文教学单靠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大有帮助的,语文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个重点来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怎样挖掘这个例子,在写作中运用这个例子.仍然是现实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与数理化相比、语文教学是一项“投资多、收效少”的工程,尽管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教改新路,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语文教改的步履十分艰难而又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材是诸多因素中的关键。教材是教学之本。就体系而言,语文教材是传统的“文选”体系;从肖统的《文选》,到姚点的《古文辞类纂》,到解放前的《国文》课本,都是“文选”体系。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材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文选”体系。语文教改的出路何在?应从语文教学的内部寻找规律,从语文教学的外部汲取经验,改革“文选”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前后的经验教训,吸取了多年来语文教改的优秀成果。是一套融选文形成的多样性、知识传授的序列性、能力培养的科学性于一炉的较有时代特色的教科书。课本的编者既考虑到了基本篇目的相对稳定和新增篇目的时代特色,更重要的是充分把握住了教和学这一双边活动的特点,真正体现了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所应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导向作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引文见高中《语文》说明)其意义确乎不同寻常。因此,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在我国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很好领会“例子”思想,许多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问题的分析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优美的语言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即“教是为了不教”。传统语文课,教师以讲课本为主,学生当听众和记录员,依赖性强,有诸多弊端。1994年4月第一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教材编排遵循以基本训练为主体的阶段性训练程序的原则,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结合,分单元安排。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能力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  相似文献   

13.
现行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每册连同阅读课文计算,都是近乎三十篇文章。照这么个教材规模(不要说语文课本还要“加厚”了),如果教师仍是按老一套教,不改革教学方法,在时间上一定是很紧张的。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的任务的精要概括,那作文就是管“会写”这一块,它恰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才能省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 ,语文教学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 ,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本着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语文学习更有效。怎样更好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呢 ?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拓宽教材“教”语文1、用好教材 ,发挥课本功效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学科课程 ,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 (包括文化知识 )和语文能力 ,受到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盘点”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开始露脸,重点词语不再以课本最后“词语表”的形式出现,而是将每组课文中的词语汇总陈列,称之为“词语盘点”。有效地开展“词语盘点”教学有助于夯实孩子的语文基础。我们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细心琢磨每一组“词语盘点”编排的特点,引导孩子对词汇进行反复的理解运用,有效的积累,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读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很是振奋。在经过全社会的大讨论之后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部全新的、更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课程标准终于产生了 ,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1 .语文是什么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但自语文课程产生以来 ,居主流地位的当数“工具说”。“工具说”认为 ,语文是一门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 ,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工具说”有一著名论断 :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例文的学习 ,推而广之 ,理解此类文章 ,…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足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是学生获得读写知识,训练读写技能的重要源泉,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开发文本资源,选取教材中蕴涵着的读写互促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让课文阅读成为学生习作练笔的“黄金搭档”。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一九八七年新修订版教材为了适当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将每个单元中的五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为了把握教材的特点,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三个联系”,把握教学“三性”,即注重点与面  相似文献   

20.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