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王廷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江陵。正在襄樊城下与曹军相峙的关羽,不得不冒着被曹军追击的危险挥军南撤。出乎关羽的意料,曹军并未追击,但关羽还是兵败身死,死于盟友孙权之手。由于孙权败盟,袭取江陵,刘备集团失去了由四川...  相似文献   

2.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孙吴政权中,鲁肃与周瑜,既是辅弼重臣,又是具有乔、扎之分的挚友。他们对孙吴的建立与巩固竭智尽力,赴汤蹈火。然而他们的性格、胸襟、智谋与看问题的角度及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周瑜精明强悍,激昂奋发,敢作敢为,身先士卒;鲁肃成熟老练,理智沉稳,谋划深远,虑事周全。面对曹操下江南的汹汹兵势,他们是坚定的主战派。赤壁战前,他们与诸葛亮共同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赤壁战起,周瑜火烧曹军战舰,为孙、刘联军取胜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周瑜则挖空心思破坏孙、刘联盟。鲁肃则主张孙、刘联手对付强曹,赤壁战前,主动与刘备结盟,战后,力挺三分,且极力维系三分鼎立。周瑜的观点在于南北对峙,鲁肃的理念在于三分而后一统,他们的观念存在本质的差别,这反映了他们性格、胸襟、眼界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智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鲁肃为孙权提出"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战略规划,之后,甘宁、周瑜、吕蒙都谈到类似的规划,这一规划中,孙吴的军事部署应横贯长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谈到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两路出击,是以襄阳为中心的。蜀汉章武二年(222),夷陵之战刘备战败,收复荆州失地之战以失败告终,蜀、吴对峙中心由荆州西移至永安,蜀汉镇守江北的将领黄权降魏。此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蜀将孟达、申耽、申仪降魏,曹魏设新城郡治房陵、上庸、魏兴三郡。孙吴"竟长江所极"的战略规划与蜀汉"跨有荆、益"的战略规划至此破灭,双方丧失了统一北方的可能性,结束三国鼎立,统一全国的任务只能由北方曹魏、西晋司马氏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人士少壮派的主要代表,以才思敏捷得孙权赏识。太元、建兴之际,恪受命为少主孙亮之首辅,主持孙吴军政。为提高声望、巩固权位,恪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一再兴师北伐,激化了孙吴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恪志大才疏,不长于实际军政,又刚愎自用,以致丧师亡身,孙吴政局也由此步入衰途。  相似文献   

6.
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陆逊,人们多视之为孙吴之"英将",而很少探究其一生荣辱之深层政治内涵。陆逊出仕孙吴政权,不仅标志着其家族与孙氏政权关系的改善,而且推动了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作为江东儒学大族主要之政治代表,陆逊主张施行儒家德政,要求孙权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其法术专制,致使双方的政治分歧不断加深,斗争日益激烈,陆逊最终为孙权逼死。陆逊冤死,是孙权政治上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9.
汉末建安年间,孙策与继位的孙权皆以匡复汉室为号召,至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之际,孙权回避了从汉或从魏的选项,选择在短暂臣从曹魏后继续维持现状。其后孙权终于称帝,但仍无法建构与汉朝的五德次序连结,遂着重于天命、祥瑞与谶纬等方面的论述。另一方面,孙权借由与蜀汉的结盟,名义上继承了汉朝的天下,至孙晧时更进一步将地方长官与诸侯安置于境外各处,以象征孙吴是天下唯一的正统。  相似文献   

10.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对内发展农业生产、镇抚山越、占有荆州、举贤任能、重视人才,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对外则与蜀联盟、联络辽东、北攻曹魏等等,企图实现对全国的统一。从统一策略的角度,对孙权的统一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探讨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孙吴政权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汉末灵帝时宦官充任的中使甚嚣尘上,但在献帝时突然消失,这是因为灵帝崩后袁绍诛尽宦官,而献帝是个无权的君主,汉末未再出现中使。曹魏因耻于其祖辈曾为宦官,也一直敌视和限制宦官。蜀国以汉的承绪者自居,在汉末士人普遍仇视宦官的背景下,虽然后期出了一个宦官黄皓,但并未重新形成宦官系统,所以魏蜀都没出现中使。吴国的心态比较放松,加之吴主孙权的权力比较集中和稳定,所以中使在吴国复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指出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隆中对>前后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劝告刘备不要与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争锋;要与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结盟,不要为敌.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是占有荆州和益州.后半部分为刘备指出五点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一)联吴抗曹;(二)跨有荆、益;(三)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四)内修政理;(五)两路出军,一向宛、洛,一出秦川.这五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受到严重打击,使"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军"的计划落空,吴蜀联盟中断,但诸葛亮在"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方面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开发四川、云南、贵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作者秉持鲜明的“尊刘抑曹孙”的政治倾向 ,影响了对孙权形象的塑造 ,但他毕竟是一位忠实于历史与艺术真实的伟大作家 ,对于孙权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开发生产等卓著的见识与才干 ,仍然作了艺术的反映 ,塑造了一个年青有为、包藏宇宙英明君主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孙权、曹操间在淮南围绕合肥的战事及其影响。文章认为,权、操合肥之争,阻滞了曹操建安十三年后的军事进程,影响了其政治措施,并为刘备的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正因为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还指出,孙权争合肥,近期目的是进一步稳定局面,根本意图则是问鼎中原。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和刘蜀集团的文字约占六成 ,而描述曹魏、孙吴和其他集团的文字仅占四成。这种艺术剪裁的“六四开”其实暗含着“黄金分割”法则 ,表现为选材的非对等性。这种非对等性的根源 ,一是作家“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所反映出的美感取向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十个月的所作所为,揭示其所思所想,探讨了刘备人生的最后时段和托孤的心态、环境。从刘备在白帝城的十项措施可以看出,他在思索战败原因,主动承担战败责任;期盼安宁,纠正失误,结束了蜀、吴交战状态;思念妻室,眷恋子女;安排人事,诏敕后主,临终托孤,以保住基业。本文还对伐吴及其失败的原因、刘备的托孤是英明人主的明智抉择进行了论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孙坚是在东汉末年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崛起的,在镇压黄巾起义与军阀混战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地方武装强人。他参与讨伐董卓并斩杀其都督华雄,后来又被刘表部将黄祖的部曲兵射杀于岘山。但作为孙吴政权的奠基人,其事业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