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学”者的根本分歧,也是正确认识社会形态转化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有其科学的客观依据,唯物史观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推翻,反而是不断证明着“两个必然性”理论的正确性。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建立在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价值目标,这是以唯心史观代替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4.
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也留下了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后发展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以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在于其是这样一个矛盾过程:它所创造的奇迹般的现代生产力最终成为其自身的否定因素。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构成了资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马恩在世时非常尊重历史的现实与发展,努力使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历史现实之上,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产物,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历史发展变化时,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变化发展。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折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正式完成,确立了政治上的完全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的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整体社会形态和研究对象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回答现实时代问题的核心解释。过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围绕着“两个必然”这一核心问题,然而,在“两个决不会”方面缺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完全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重要、科学发展观等这些发展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理论上、实践上对“两个决不会”的深刻解释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写下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在贯彻执行这一理论的实践中,却发生了一些偏离,出现了渐进性的反复。其原因何在?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本文试图作一探讨。一在马恩的一些著作中,曾不同程度表述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来得及作出理论概括,也没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提出来。列宁承认…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有关文件曾明确认定,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一书也写着:“人民民主专政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一种专政。这都是完全科学的论断。既然马恩关于人道主义是商品经济“n次方”的论述,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必然推论;既然马恩把人道主义看成维护商品经济的观念形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论的一个直接应用;同时,既然社会主义在全世界70余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是那种对立于商品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否认价值主体性的一面,但反对把价值看作纯粹主观自生的独立存在,认为价值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社会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共产党则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超阶级性和人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的特点,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公民性的特点。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第 二 讲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一八四八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根源,作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一百多年来,这个科学理论一直指导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遵循这条规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个重要原理的重新探讨。一个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另一个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预见。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的理论或论断,有其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但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显示了它们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劳动价值论难于解释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市场现象需要更广泛的理论(例如供给和需求价格论)加以解释;另一方面,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实践已经打破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传统教条,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是一个真理。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根据实践标准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原有的某些原理提出重新思考或加以发展,不是离开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作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理论预判,然而当代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还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是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伪?哈维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建构了“时空修复机制”的系统理论,探究了时空修复化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运行机制及其局限性。这既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幸存提供了解释力,也揭示了“时空修复机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悖反性,进而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接续论证了当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必将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实质是大卫·哈维的“第二块危机理论”和“第三块危机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初步应验,揭露了“时空修复机制”内在否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体现团结需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取向是社会的一种重要整合机制,社会所倡导的感情原则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核。传统农业社会的感情原则是亲爱与忠爱,资本主义社会的感情原则是自爱与博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对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的感情原则也必然要超越资本主义的感情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一直困扰甚至折磨人们的马恩无商品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正确认识,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马恩关于无商品社会主义的论述 马克思用他发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西方激进理论多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争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替代的革命规划或乌托邦方案,而且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知识学路向.在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其焦点则在于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反思和历史叙事的重新定向.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在着难以沟通的认识差异,因此今天的多数激进思潮可以称得上是"后马克思主义",即试图以新的历史认识论、新的政治理解和"革命"策略占据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替代它而成为新的社会斗争的指导思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方向的发展,既与第二国际以来的资本主义经验、革命形势直接相关,又是激进思想之历史叙事转移的结果.因此,在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变迁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中,需要对激进战略、历史认识论和资本主义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探讨,以准确地定位不同思潮之性质、话语指向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恩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对此,应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辨析:我们既要坚持马恩设想的科学性,又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终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必须大胆吸收、合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对我有用的肯定成果;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超前”、“超高”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注重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更替,之所以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这是由小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所以必然为社会所有制所代替,而不是为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在马恩看来,将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恩是从实现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的."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它与"两个必然"都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以社会主义价值向来矫正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科学发展观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普世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对全世界而言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提供成功范例,为应对世界性难题实现全球善治提供理论创新,推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向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资本主义观。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变动的,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邓小平在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同时,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江泽民在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被代替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发展的潜力,主张与资本主义合作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三代领导人的资本主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