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企校合作办学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发展方向。企校合作办学的成功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文章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企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职业》2018,(19):17-17
2018年6月11日,仪征技师学院与上海日化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暨电子商务专业“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汇报大会在仪征技师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3.
《职业》2023,(22):2-2
近年来,济宁市技师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按照“3271”工作思路,深入开展“百校百企百奖”行动,不断深化“传统文化育心+军事化管理塑形+企业7S化管理培能”的育人品牌,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魏新红 《职业》2020,(8):101-102
新型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种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北仑职高向蓝钻美发招生30名企业员工作为新型学徒制学员,注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按照企业所需量身定制课程,建立校企双师育人的培养机制,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就能拿到“职业资格证”和“北仑职高毕业证”。实施三年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让企业员工圆继续学习梦,使企业员工素质有了质的飞越。  相似文献   

5.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和冲突的历史形成了双方相互的敌对,使双方的冲突成为“自我证实的预言”。美国新帝国战略体现了地缘政治的复归,激发了伊斯兰世界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具有深刻伊斯兰色彩的反美力量在伊斯兰世界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巩海涛  刘岩  曲晨  李维 《职业》2014,(32):17-18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企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持续的合作机制,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与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总结和提炼了四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了优与劣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灵芝  刘飞 《职业》2015,(4):18-20
20校14大年,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部分专业首次列入中考第二批招生。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学校实现了从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再到高级技工学校的大跨越,实习生被中科新松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水务集团、供电系统等知名央企、国企争抢。  相似文献   

8.
权利和义务共存是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前提,在家校合作中双方应明确职责,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教师是家校合作的“首席”,起着组织、领导、控制的作用。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会提高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  相似文献   

9.
高林 《职业》2022,(16):54-56
“实境耦合”模式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社会互动性等特点。运用“实境耦合”模式,结合学生个性需要和岗位需求,组建“政行企校”多方协作的育人平台,全过程、全覆盖渗透到高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确保弱势专业也能实现多学科交融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整合运用,从而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专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12,(11)
近日,广东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全面开展。这是广东省继2010年创新搭建了“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后,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广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校园对接产业园签约仪式,全省21个市人社局、  相似文献   

11.
黄浩波  刘向勇 《职业》2023,(14):63-65
订单式培养是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订单班”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沉浸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职业素养在岗位中养成,通用能力在工作中获得,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内化。笔者以中山市技师学院“展晖订单班”为例,探讨了“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实施路径和实施方法,该班取得较好效果,成为区域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导师+师傅”模式,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平台,推进教学成果转化.以实际案例讲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搭建校、企、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就业和创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2,(27):20-21
2009年,我应嘉兴市社工委之邀为嘉兴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作社会工作讲座,此后又与嘉兴就社会工作发展有过多次合作。2011年12月,我代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嘉兴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签署了“社会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多方面密切合作进入新阶段,这也是市、校在社工领域合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朱祥贤 《职业》2014,(32):82-83
"校行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行企"合作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可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梁勇  方舟  徐乃中 《职业》2016,(30):25-26
基于"双质量"提升作为内驱力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激发了校企合作的活力,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利益目标、协同组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完善机制五方面阐述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路径,探讨了此路径的创新点,对"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做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办学形成特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企校合作是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更新发展理念确定主体地位、人才柔性流动战略实现共赢、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继续教育培育储备创新人才等促进企校合作的多重举措,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印度与海合会国家同为印度洋海域的重要经济体,经贸、能源、侨汇构成了双方传统伙伴关系中的三大支柱。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对印度国际地位进行再定位,志在由“平衡型大国”成长为“领导型大国”,也将战略布局从“直接周边”延伸至“扩展周边”,更在外交风格上从“谨慎参与”转变为“积极有为”。在对国际格局、地区局势、国家发展愿景进行综合战略考量、继承“考底利耶主义”传统外交理念的基础上,莫迪政府延续和发展了“西向”政策并提出“西联”政策,将位处“扩展周边”的海合会国家置于“西联”政策的优先位置。印度对海合会国家实施“西联”政策的战略意图清晰、成果显著,以首脑外交引领印海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以能源合作奠定双方战略合作基础;以投资经贸合作推进双方经济改革转型;以防务安全合作提供地区安全治理的有效路径;以人文交流深化印海民意基础。然而,印度外交“多向结盟”策略的投机性、“印度优先”原则的狭隘性、“领导型大国”综合实力不足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极端化等诸多因素,将对“西联”政策的长期有效性构成挑战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学习的考核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企校联合办学的稳健发展,高职院校在开设纺织专业实训课上的需求不断扩大.笔者自2007年4月起,应武汉市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的合作邀请,承接了该学院轻纺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即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纺贸专业)2007、2008届每学年两次、每次为期一个月的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共为该专业两届四个班二百名学生进行了纺织材料、纱线、织物面料分析以及面料成分定性鉴别等专业检测十余项技能的实训教学.  相似文献   

19.
蒋虹 《职业》2022,(19):13-15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旨在引导帮助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机制,以“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主要培养模式,是国家在职业培训领域实施的重大举措,是企业具备快速发展实力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固基石。一、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俞毅 《职业》2014,(18):37-38
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应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不断结识新企业的同时,与已经开展合作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校企双方普遍存在缺乏合作内在动力的现象。经过多次实践和探索,笔者深深体会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以实现校、企、生三方面共赢为目标,共同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计划,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达到深入的融合合作程度。本文以一次成功合作举办的技能竞赛为案例,进一步思考和论证校企合作项目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