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素  吴琼 《安家》2012,(12)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温泉水疗对于健康的益处。在西方历史上,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古希腊人都曾非常注重温泉养生。到了罗马时代,公共浴场更具有了社交场所的功能。始自十七、十八世纪的“近代温泉休闲方式”,其最大的特征是包含了城镇布局、度假设施建设,比如每个所谓的“温泉小镇”,除了有大型浴场,还必定配备高级酒店、豪华赌场和音乐剧场,用于享受也用于社交。  相似文献   

2.
焦虑新名词     
郭常展 《金色年华》2011,(11):12-12
官心病:近年来,心理问题对官员们的影响愈发明显,被称为“官心病”现象。 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3.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读”涂鸦文/温文有的人闲来无事,会在废纸上信手涂鸦,画些看来无聊的图画。但心理学家却认为,信手涂鸦与笔迹一样,也是人的性格和内心的一种反映,可以从中"读"出这些图画包含的深层意思。喜欢画三角形的人,思路清晰,理解力强,擅长逻辑思维,富有判断...  相似文献   

4.
杨国栋 《现代交际》2023,(3):83-86+123
“内卷”作为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的热词,不断地被解构、重塑,从而走向泛化传播,很多人被裹挟其中,成为引发社会焦虑的诱因。本文从概念、外延、泛化和异化四个方面分析“内卷”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机制,了解不同主体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目的,探析“内卷”背后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内容”在我们的网络社区生活里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毕竟我们不是名人巨星,没有太多人会持续关心我们的一举一动,因此除了实时动态之外,我们所接触到的好“内容’,就成为经营社交“以资谈助”的“社交资本”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7.
邓宏萍 《职业时空》2009,5(11):178-179
打破高职思政类课程三本教材原有体系,以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要为切入点,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问题为突破口,将高职思政课程内容整合与重构为“职业人一生存”、“公民人一生活”、“道德人一生命”三大教学模块,实现从“本本”到“人本”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与人打交道,无法逃避必要的社交。然而,有许多人在社交中不能应付自如,总觉得有些无形的东西在阻碍着他.这些无形的东西就是心理干扰。在社交中,应克服以下四种主要的心理干扰:一、闭索。心理闭索主要的表现就是: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内心活动比较多,常常反自己,很少注意别人,心理闭素对社交是极其不利的,不利于发动与别人的社交行为;不利于接受别人发动的社交行为。造成心理闭索的原因主要有:①悲观民世,认为自己已看破“红尘”,所以不想在尘世间做周旋。这一点必须克服.没有任何人能…  相似文献   

9.
潘国本 《公关世界》2008,(10):58-58
只有少数人能将失败做成资源,他这样做了。 读小学有两三门功课不及格,很少了吧,有个叫查尔斯·舒尔茨的“笨笨”,他所有的功课“挂红灯”。物理是要点悟性的,可他通常都是零分。他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物理成绩最糟糕的学生”。成绩差就差一点吧,学习差的,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朋友多多,可他嘴巴笨拙,交际根本谈不上,有人说,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人影。画画是他唯一拿得出手的一项,  相似文献   

10.
《金色年华》2009,(8):44-45
我们知道,世界上说话最快的是法国人,在交谈中,未予国人平均每分钟要说350个音节,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人,包括我们中国人。可偏偏有这样一位中国女孩,不顾自己的语言“劣势”,在法国巴黎做起了“侃姐”!  相似文献   

11.
迩半坡 《职业》2016,(10):46-47
“十年后”团队是一群心怀目标、胸怀梦想的90后年轻人,他们颠覆了一些社交网络模式,开辟出一条更加纯净而浪漫的自主原创开发之路。
  “十年后”网站联合创始人笪兴坦言:“十年后(10years.me)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产品,还是基于未来时间轴的私密社交平台。”2015年11月初,网站注册及移动端下载用户数超过19万人,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已获得天使轮融资数百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2.
芬兰人“抠门”“较真”,这是许多新闻界同行对芬兰人的共同印象。但芬兰人“抠”得让人敬佩、“较”得让人服气,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迩半坡 《职业》2013,(10):72-7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人从薄薄一张纸的课程表上激发出创业灵感,随即启动头脑风暴,以大学里的课程表作为切入点,开发出一款基于“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课程格子”,仅上线10天,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2万人。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家茶座》2010,(3):158-160
某某网徐贲博客发表同题文章说,由于在美国人与人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一般美国人对这种精英/非精英的说法都会非常反感。美国人把资质、兴趣、才能的差异视为“差别”和“不同”,而不是“高下”或“优劣”,因此美国人比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更关心那些看上去是“低下”得没有希望的人群,包括社会弱势、残疾、智障学生。美国的“平权法”要特别予以帮助的正是这些群体。  相似文献   

15.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社交中的赠物技巧王心琳在我国的人际交往中,自古就有赠送礼物的习惯。上古时,客人来访必执挚(“挚”通“贽”,即礼物),后世探亲访友亦多携礼品。在现代人的交往中,逢年过节、亲朋团聚,或者利用出差、旅游的机会探望同仁、长者时,捎带一点土特产或别的什么物品,...  相似文献   

17.
陈浩  章颖 《城市观察》2023,(6):81-97+162
城镇化进程中的流迁人口如何与城镇地点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属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情感维度,应构成新型城镇化政策实践和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本文从“人—地”情感联结形成发展的观察角度解读情感维度的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认为,情感维度的中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单位为中心的“人—地”情感联结建立与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2)既有“人—地”情感联结削弱与淡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初期);(3)新型多尺度“人—地”情感联结再建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处于“后单位时代”、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镇空间重组的当代中国而言,如何以各级城镇为“新乡土”构建相对紧密的“人—地”情感联结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基于此,有必要将推进情感维度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增强“地方依赖”、推进“身份融入”、促进“社交联结”和孕育“地方认同”四个维度采取系统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人”是当代中国耳熟能详的名词,有多种不同解读。在社会学视野中,社会人与“单位人”相对。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地区,从摇篮到坟墓,城市居民都离不开单位,找单位解决问题也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个时代的人被社会学家称为“单位人”。城市改革启动后,劳动合同制得以推行,单位制度不断解体。这就使得单位员工的生活重心逐渐由就业单位向生活社区转移,表现为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英子 《职业》2013,(7):80-81
“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在教弟子与他人共事,指的是“君子要能与他人合作,但应该坚持自己的思想”。这句话用在现代职场中,还有“包容”“自强”“独立”的意思。年轻人如何在职场上作为一个个体人自立起来,如何在保持正常人际关系的前提下能够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并取得成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此“自立”非彼“独立”。此“自立”,并不是说要脱离群众,要知道每个职场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表现在空间距离感和心理距离感上,更不是说要去“排斥”。孤立”对方,而是要和群众搞好关系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立。  相似文献   

20.
火柴传入中国是在100多年以前,在更早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柴,更没有现在这种形式的打火机,您可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取火”的?须知那时中国人早已学会了吸烟。大约300年前,吾乡大学者纪文达公(纪晓岚)便有“纪大锅子”之号,盖其烟袋之“锅”甚大也。那么,他当时是如何“点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