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1984年全省城镇人口2,00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7%,其中省辖的12个城市均属大中城市,市区人口达1,2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9%。全省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一、辽宁大中城市人口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同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快。建国后,辽宁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辽宁省城市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大大低于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例(1982年,37%;1985年,41%),也大大低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的平均比例(1982年,32%;1985年,36%)。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正在很快增长。据1987年全国1%城镇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上升到36.9%,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公报公布的我国(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与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以及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的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6.2%。我们认为,我国的比较确切的城镇人口比例当在两者之间。因为前者完全按行政区划而把市镇郊区一部分农业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人口,而后者又没有包括居住在城郊甚至城区的长期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未转非农户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口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因素.辽宁省城镇人口已经从1949年的331.4万增加到1982年的1,513.2万,增长了3.56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4%,居于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在今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辽宁城镇人口多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城镇人口的发展,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这是一个必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对辽宁城镇人口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1986年第10期,刊登《六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多题的文章。文中说,到1985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324个,县辖建制镇7511个。城镇人口17,54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6.85%。与1980年相比,新增设城市101个,新增设建制镇4500多个。城镇人口增加了4075万。  相似文献   

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这标志着我国大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快速发展的人口城市化给中国的城乡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个影响土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不切实际的人口规模规划。例如广东省90年代初人口不足7000万,到2010年的城镇(市)规划仅城市人口规模合计超过1亿人,又如,番禺市1996年全市总人口为86.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3万,镇区人口35.3万;而各镇所做的城镇规划到2010年的城镇人口规模累计达230万。假如全国城市人口按如此速度增长,要达到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人口,中国13亿人口也不够,还需从国外进口!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查阅国内经常性人口统计原始资料时,常常会发现,某一省区或某一城市的人口总数在一年期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或者是大增,或者是大减,其增减变动的幅度之大,根本无法用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这两个常规因素加以解释。例如,天津市1972年总人口为436.9万,其中城镇人口为317.3万,占总人口的72.6%;乡村人口为119.6万,占总人口的27.4%。到1973年,全市总人口猛增到679.9万,增加了243万,增长幅度高达55.6%。也就是说,仅一年之隔,天津市总人口就翻了半倍多,速度实在惊人。这样高的增长幅度,当然难以仅仅用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来解释。如再进一步分析即可发现,1973年,天津市城镇人口为330.1万,仅比1972年增加了12.8万,增长幅度为4%。而乡村人口达到349.7万,比1972年增加了230.1万,增长幅度高达192.4%。由此可以得知,天津市总人口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剧增,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行政区域变动的影响。这就是在1973年,原属河北省的武清、宁河、蓟县、宝坻和静海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年龄的变化特征(一)我省各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思想和生育状况。据我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全省0-6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12.7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下降6.84%;7—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3.56%,比1964年上升2.98%;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24.88%,比1964年上升1.72%;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61%,比1964年上升2.37%;老年人口占总人数为7.07%,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城乡分布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为20,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比1964年的18.4%提高了2.2%,比1953年的13.3%提高了7.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状况是: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8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1949—1982年我国城乡分布图于下: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城市化进程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加快,目前,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3,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已居8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较低。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虽然比1982年的20.6%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低水平国家。同时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的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最初阶段,主要是从1953年到1962年,即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基本上依照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按城市的市区人口、郊区人口和建制镇人口进行统计的。由于这个时期的城乡划分标准比较符合实际,市镇建制又严格执行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城镇与乡村的划分界线处于稳定状态;尽管这个时期也曾发生过城乡人口对流的大起大落,但并未引起城乡人口统计上的非正常波动。“一五”期间,1953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为7826万,到1957年增加到9949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3.3%  相似文献   

12.
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区有302,939户,1,646,766人。其中:城镇人口135,264人,农村人口1,511,502人。男性839,805人,女性806,961人,性比例为104.07。武威县763,7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38%;民勤县241,510人,占14.67%;古浪县287,269人,占17.44%;景泰县169,858人,占10.31%;天祝藏族自治县184,410人,占11.20%。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区总户数增加了91,889户,增长43.54%。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城镇人口数是二亿零六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6%。人们对这一较低的城镇人口百分数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城镇人口百分数“增长缓慢”是执行有关政策的“胜利”;而另一种意见则抱怨城镇人口百分数太低、城镇化过程太慢。很明显,由于政策因素的改变,观察我国城镇化过程的角度和态度都有变化,出现满意或不满意的表示。但要正确认识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特点认识清楚。本文仅谈谈其中的一个特点——城镇化过程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八亿人口搞农业生产局面的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必然随着人口职业构成的改变而改变。即从分散的农村逐步地向小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或大城市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因此,对今后城镇人口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及其布局进行预测研究,是当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关系,研究30多年来甘肃城镇人口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并对今后城镇人口合理布局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越发显得劳动力不足,加速了人口的流动性,尤其农村人口向沿海经济先进地区流动。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超过5年。流动人口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位置越来越重要,层面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6.
“城镇人口”是城镇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编制城镇规划、做好城镇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不但反映了一大差别,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人口”统计重视不够,“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着极为混乱的现象。1、“城镇人口”统计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和镇的常住人口,以下同)一般是采用城区人口加郊区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镇设置几经变动,“城镇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正>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个山区城市。总面积为76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64平方公里。截至1980年来,实有人口344,809人,其中城镇人口266,209人,占总人口的77.2%,农村人口7,600人,占总人口的22.88%。全市共有80,616户,平均每户4.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4人,远远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100人的密度。为了更好地贯彻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掌握人口发展的主动权,加强对人口生产的计划管理,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再生产历史和人口的自然构成,予测了今后的趋势。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通化市的人口再生产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张小林  李闻 《西北人口》2011,32(1):105-108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已由低水平均衡分布向首位型分布转变,中间位序的城镇数量还比较多,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9.68%,预计2011年后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就将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学者对城镇人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人类社会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大约一万年了,但是作为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持续不断的和加速集中的一个世界性过程,即世界的城市化,还是近二百多年以来才出现的一种现象。据估计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2%,1900年是4%,1925年超过了20%,目前已超过40%。 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化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和已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尼泊尔、卢旺达等极少数国家1979年的城镇人口比重才3%或4%,城市化刚刚起步,而英国早在本世纪初城镇人口比重就超过了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虽然,人类未来的聚落形式和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