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理性意识的强盛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世界已越来越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黑夜状态.面对世界夜色,人类没有自弃,而是一直在政治、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法制等诸多路径中顽强地奋斗着、求索着.文学艺术,也仍将会以自己神圣的理想与希望之光,继续导引人类的未来.诗人、作家的使命正在于,以对生命存在与宇宙精神的感悟,以非功利性的想象智慧等,稀释现代人为物欲所充塞的心灵,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相似文献   

2.
张申府的知识体系是彻底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其哲学体系又是一种价值哲学体系。这种价值哲学体系可归纳为不平衡的相对价值观。在不平衡的阴和阳的规律作用下,形成不平衡的宇宙状态。虽然宇宙存在着不平衡,但一直维持着并安定于此不平衡状态而生成进化。人要效仿之,针对世界上的不平衡积极地加以调节,才能达到心理上、生活上的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活着"的状态上,也即宇宙与人类本来的自然状态。人们必须按照所处的环境活在本来的、充实的生活状态中。  相似文献   

3.
<正>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的柔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生命之网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命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和正义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存在着公正地对待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正义之责任。由所有生物共生形成的生命之网则是产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环境利益的根源。在生命之网因人类各种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瓦解的危机情势下,人类如何与非人类生命实现共生,是维护生命之网的完整,从而保障生命共同体整体利益的一种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生态正义。以共生为基础的生态正义对人类环境正义的实现也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程丙 《江汉论坛》2023,(4):13-18
面对当前元宇宙发展的重重迷思,斯蒂格勒技术批判理路不啻为一种可行的解蔽范式。遵循其思辨逻辑,元宇宙内蕴话语向度、技术向度及人类文明向度的持存面相。在话语之维,社会舆论对元宇宙的预设性解读及发展憧憬,往往聚焦于感知与记忆的生长点,期待元宇宙实现人机交互的可感知与想象力无限广延的可记忆。在技术之维,作为一种尚在发轫状态中的前沿技术综合体,元宇宙正凭借对技术系谱集成、现实世界镜像与人类能力增强的赋能,现实地发挥技术义肢所具有的代具性作用。在人类文明之维,由于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基底擅于突破、改写人的存在论边界,显现未来可能性世界的此在意蕴,因此,元宇宙包含关于未来人类生存之境再造的开放性叙事。须处理好技术药理学收敛与一般器官学绽出、数字资本增殖与技术权利争取、人类纪熵化与智识本体化三对矛盾关系,在诸多可能性中辨明人类元宇宙化存在的生成性方向。  相似文献   

7.
信仰起源的心理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与发展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内在本质。这一本质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人类生命是这种内在本质的完满体现和实现,是宇宙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与宇宙万物相对立的独特存在。这一独特存在的本质在于人类生命对客观外界和人类自身具有主体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由于人类力量的弱小和自然力量的强大,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求生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他不得不把几乎所有的体力和精力直接地用以实现这一目的。正是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求生活动中,人的意识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成了人的目的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并最终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因此可以说,求生,是世间一切生命的本能;而求生的意识,则是人所独有的。正是这种源于人类本能的求生意识,开启了人类信仰之门,成为人类信仰产生的最深刻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周可真 《学术界》2013,(1):150-157,286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气调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6)"无知无欲"是生命达到最佳状态的精神条件;(7)道家只是期望通过修道而达到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有别于道教幻想通过修道而达到肉体成仙或羽化升天成神仙的"长生不死"论。  相似文献   

9.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生态文学批评应当在正视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前提下,树立家园意识与理论自觉,引领人们构建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健全的生命品格。生态文学批评从人的生存状态去理解、解读文学文本中对于生命权利的肯定,关爱宇宙进化和自然生命状态,反思现代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瞿明刚 《江淮论坛》2004,(4):143-147
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建构了涵容天———地———人系统的宇宙图式。宇宙图式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体验的哲学表达,中国文学的时间悲情则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审美体验的文学表达。宇宙图式是时间悲情的哲学背景,时间悲情是宇宙图式的美学翻版。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艺术需要与艺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它既关联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 ,也是人类渴望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必然选择。与人类的艺术需要相联系 ,人类关于艺术价值的确认 ,依其发展水平的先后 ,大致也可概括为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等三个方面。但无论以哪个方面为主审视艺术价值 ,都应确信艺术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 ,艺术的本体存在也必将是以人类生命精神的永恒需要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今本<山海经>描述的凤凰"饮食自然",并非指凤凰自由自在地饮食、歌舞之义."饮食自然"一词来源于道教经典文本,系指"饮食元炁"之义.在道教中,"饮食元炁"是指对生命本质能量--"元炁"的汲取,是对生命本然状态及活动方式的表达.因此,<山海经>描摹的凤凰"饮食自然"与"自歌自舞",乃构成了一种契合宇宙生命运动本质节律的象征形式,是古代中国人关于生命本真存在的神话图景式观念反映.  相似文献   

15.
曹禺早期话剧中的基督教伦理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谁在主宰着这个神秘的宇宙?是谁在惩罚着人类的罪恶?上帝举起正义之剑,刹那间便把一切都推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最懂自然".自然界是以"自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显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宇宙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态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二者需要通过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来维系生态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但人的价值实现是以合于自然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5,(1):25-26
<正>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诞生的日子,新年,就是宇宙中人类的诞辰。当下,耿耿长河,天色欲曙,在距离故国遥远的印第安纳,满怀虔诚肃穆,凝神倾听着新年的钟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神灵进入到哲理的思辨之中。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是否都是可以认知的?是否都是有规律的?是否都是有源流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生命历程的长河里,每个人作为生命的本体,并不能预知在新的一年中以及未来岁月中会有什么事件发生,而在冥冥上苍中,却已  相似文献   

18.
人的发展是人类的理念支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动力.生活和生存两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动物生命内容的不同写照.当人类以实践和意识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由生存转变为生活的时候,实践和意识就成为人和动物分道扬镳的界碑,同时也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创造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手段.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在于:实践性和意识性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本能需要的追求,这种需要的发展性不仅使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使人类类生命的追求有了递进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类生命追求的最终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46亿年前,一颗蔚蓝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是它孕育了多彩的生命;46亿年后的今天,这颗星球依然孕育着人类,但却不再意气风发。大片原始森林被破坏,矿产资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废物排放,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让我们携起手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让地球永远成为宇宙中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周易》所涵纳的睿智一直为易学者们所称颂。对《周易》的智慧作任何简单的判断和定论都是浅薄的。《周易》的结构、称号、体系、运演和思想都符合对称性原理,或者说《周易》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对称系统和均衡系统。 一、《周易》的均衡性、对称性思想源於远古时代的自然观。 在洪荒时代,人们迷惑於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白天黑夜往返不息,男人女人不同的生理机能…。生命的本能促使人类做这样的思考,好象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具有相互对立的正反两面性。於是,先用奇异、迷惘的眼光“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观天法地之后,为了揭示自然界的法则,沟通人与自然抑或神明的对话,达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目的而作八卦。生存意识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与自然存在不可分割联系的认识,把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和运动复归到最基本、最神秘的天地,并抽象为“阴阳”对称而又均衡统一的两极世界,认为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和运动是阴阳二气,用符号阳爻——和阴爻一一表示,阴阳消长产生了世间万物。按照《周易》的思维模式,自然界或宇宙即太极,太极产生之前称为无极,即宇宙产生之前处于混沌状态。这一观点与现代宇宙爆炸说提出的宇宙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