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治国之实 ,本于财用”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前提 ;“守国之度 ,必重教化”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 ,礼刑并用 ,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核心。以此为切入点 ,对李觏的治国构想加以系统的整理 ,以期推动学界对李觏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鲍桂星(1764~1826)的<唐诗品>因以"二十四诗品"选诗,颇受注目.但此书甚为罕觏,而书名又易滋疑窦,故多有以之为诗文评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将其收入"待访书目",解题云"此书各家目录皆有著录,然竟不知其书藏于何所,疑已亡佚不传",态度极为审慎.<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则仅注明卷数、作者及版本形态(钞本),与其他条目附有详细解题之体例不侔,似亦未见原书.  相似文献   

3.
论李觏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的咏史诗,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渗透了诗人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旨在康国济民,为北宋统治者提供殷鉴。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小雅>小德", 是对<小雅>典乐风格及文本意蕴的总结.<小雅>歌诗总体的创作时间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国势衰微,政治动荡在诗中有所映现,<小雅>之怨成为广泛的存在,<乐记>以为"乐与政通".上博简<孔子诗论>通过具体篇目礼义内涵与表述形式的深入剖析,在"乐与政通"的政治背景下对<小雅>"小德"的政治内涵进行了深层解读,印证了<乐记>"乐以象政"理论的典乐文化基础,是对<小雅>政治意义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实境遇出发,通过"识物"、"治性"和"治国"三个环节逐步向上追寻,最终悟得其形上之"道"的.它不但可成为<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的另一种进路,对其他道家著作之道论亦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强调"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指出"比较"首先应了解被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强调"比较"不仅能增加新的知识,而且能"互相印证",重新估定价值.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跨越诗学、美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以中国文论为背景,对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论"、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的阐释和分析提供了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颇有启发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王建舜 《学术论坛》2008,31(4):192-197
赵树理以其深厚而深刻的"农民身份"、"农民之心"和"农民情结",创作出了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出一种朴实、清新、土香、风趣和幽默的艺术趣味与芙学风格,独留史册.  相似文献   

8.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9.
船山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垂于来今以作则者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因而研究历史的目的就应当是"述往以为来者师也"(<读通鉴论>卷六),把历史作为镜子,"以为力行求治之资"(<读通鉴论>卷未).如他曾说过:"读史者鉴之,可以知冶,可以治德,可以知学矣."(<读通鉴论>卷二十)因而,研究历史的态度应当十分严肃,"求安于心,起顺于理,求适于用"(<读通鉴论>卷末);而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必须实事求是,力戒虚夸,对历史人物的功罪是非的评断,不能仅着眼于"一时之利害",而应当"通古今而计之",(<读通鉴论>卷三)力求写出"天下之公史"(<春秋家说>卷三).因此,船山秉持"推其所以然之由,辩其不尽然之实","因时度势察心穷效","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等鉴史的方法,对历史"引而伸之"、"浚而求之"、"博而证之"、"协而一之",从而"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读通鉴论>卷末).  相似文献   

10.
杨娟  曾漆 《理论界》2009,(8):19-20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构想,对其内涵的理解学术界一直难达共识.本文旨在解读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针对文本提出对其内涵的辩证理解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郭华 《齐鲁学刊》2003,(3):89-94
2 0世纪 6 0年代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在这一复杂的国际局势中 ,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南两国 ,依据不同的外交理念 ,分别采取了“不结盟”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由于它们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 ,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内建设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姜峰 《河北学刊》2001,21(3):60-63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意识、政治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新支点 ,为女性意识注入新的质素 ,从而使文学创作风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群体性的 ,即整个女性写作都表现出一种对男性趋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苔丝的反抗意识入手,分析男权思想影响下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传统社区的组织结构是行政化的等级机构,现代城市社区是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重建社区 网络结构的途径是:党组织重建、行政组织重建、社团组织重建。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上的主体 ,一不参加有关法律的立法 ,二会因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不复为主体 ,三可能因为成了某种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受法律的制裁。法律的主人参与法律的制定 ,不因具体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丧失主人地位 ,法律反映其意志与利益。区分这两个虽有联系却又根本区别的概念 ,对守法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是守法 ,有消极守法与积极守法之分。消极守法虽为守法的主体 ,却非法律的主人 ,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法律的对立面。积极守法者必为法律的主人 ,只有法律的主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积极守法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 ,要做法律的主人而不只是法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田刚 《人文杂志》2002,2(1):98-103
鲁迅是一个对人生的虚妄感有深切体验的作家 ,这种体验与庄子哲学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通过对人生虚妄感的体验、承担和反抗 ,鲁迅才在战士和诗人的角色转换中时时奔突、返顾与前行着 ,这就形成了鲁迅与庄子的虚无主义迥然有别的精神特征。鲁迅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随便”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为思想方法上的 ,又体现为性情气质上的。这二个方面的相互促动与展开 ,构成了鲁迅充满“毒气”和“鬼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孟荀之君子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荀为儒家思想的主流, 自不待言.他们的思想实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伦理道德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在儒家看来, 做人最基本的努力是修养合于仁义道德人格; 人生最崇高的目的是实现合于人性的道德理想. 几千年来,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亚洲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 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韩仁生 《齐鲁学刊》2003,79(1):56-58
归因训练在近年来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 ,它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并广泛地应用到心理现象研究的各个领域。韦纳的归因训练模式主要将期望的和不期望的成败结果归因于动机和情绪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成就范围内 ;综合西方有关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学校情景中实施归因训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选择对象 ,教育干预和效果测量  相似文献   

19.
雅库特流放是西伯利亚流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70-80年代是雅库特行政流放的第一阶段,被流放到此的主要是平民知识分子.在与沙皇政府进行抗争的同时,流放犯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农业、手工业、医疗、文化等方面为雅库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