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晓红 《江汉论坛》2006,1(3):82-84
自然是人类美感的最直接的教师,自然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根部和源头。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到艺术美,这是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思路。应重新认识自然美的特性并充分重视其独特价值,确立自然美在美学中的本源地位。  相似文献   

2.
《易经》与中国古典美学安民《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它深刻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赐经》,它包容了生命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伦理美、人格美、行为美、心灵美和艺术美;它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等的关系;它把自然...  相似文献   

3.
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新时期美学获得了重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实践美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成为当代美学的主流.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把美和审美主体当作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主张美是事物的客观社会属性,并且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与实践美学相对立的是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自然派”美学,它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审美当作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张美是事物的客观自然属性,并提出了“美是典型”的命题.在两种美学观的论争中,实践美学以其明显的理论优势,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学界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5.
孙振玉 《江淮论坛》2006,13(5):150-154
魏晋美学从玄学的视域重新诠解了生命的本义。在魏晋美学思辨中,审美的宗趣在于“自然”的规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魏晋士人认为自然人格的可贵有别于人性道德价值。后者经由读的理性分析而通达于名;前者作为一种审美旨趣由静观通达于象。正是在可读的人与可(静)观的人的比照中,人的本原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美学家研究自然美学大多从艺术与自然比较开始,从中找出自然的独特审美个性,并强调自然审美的独立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同时也为自然美学带来巨大的理论误区。在历史上,我们无法想象艺术产生之前人类欣赏自然的情形;在逻辑上,没有艺术这一参照,自然美学似乎就无法建立。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则支持另一种假说:自然审美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自然审美不只可以独立于艺术而存在,它同时也为人类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不是自然审美依赖于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依赖于自然审美经验。恰当的自然美学应当从对人类自然审美经验之独立、系统研究开始,而不应当从与艺术的比较开始。  相似文献   

7.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画美学传统为18世纪英国理论家们所确立,它改变了17世纪自然审美的寓言化倾向,使自然美学成为可能.但如画美学的公式化也把自然审美导向一个新的误区:1.如画美学的距离化欣赏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离与对立,甚至人对自然的征服.2.如画美学把自然的美看成是主体想象、心灵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3.如画美学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象画一样栩栩如生、适宜入画的自然景观才值得欣赏,这导致自然审美欣赏的精英主义姿态.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美学视阈来看,乡村生态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文化美学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是经过历史人文积淀所形成的生态存在,是自然美、社会美和建筑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乡村自然生态既以原生态和本真性而显现其魅力,又以人类合理改造利用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展现其风采.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对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自然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最高法则.这种自然美学价值观立论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以"道"为核心价值的宇宙美学观;二、以"无私"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社会美学观;三、以"无为"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精神美学观.  相似文献   

12.
王书艳 《理论界》2014,(8):118-120
唐代文人的赏石美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灵石崇拜到形态审美,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纯粹的审美关系;一是从形态审美到精神审美,主要包括石之象征自然山峰、蕴含隐逸色彩、浸染理想人格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纯粹审美上升到精神相通。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生态问题,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精神生态"的论题,关注焦点从自然转向人的精神,与唐人的赏石美学异质同构。饱含生态智慧的诗歌、文化等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3,23(5):107-111
孟子是传承孔子儒学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世称“亚圣”。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是由他以人的美感普遍性观点为基础的 ,以高扬人的道德精神的个性人格美为规定内涵的 ,并蕴涵着社会意义和伦理内容的“真”、“善”之美等所构成的服饰美学思想。他这种独树一帜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 ,为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奠定了千古难移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视域下的玄学自然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贞 《兰州学刊》2012,(1):151-155
魏晋玄学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这种对原生态和本色的倡导,反映到美学观念上,则是素朴、自然的审美理想和形态的形成。从生态视角来看,魏晋名士们在山水赏会中,既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我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仅把自然作为工具的狭隘价值取向,体现了审美过程中的物我两忘、物我交融,达到了自然审美与人的精神生态相交融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陈琰 《学术论坛》2006,1(5):34-38
中西美学都注重听审美,但二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听审美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体验,庄子的心斋把它阐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它带向了边界。而西方美学中的听审美主要是人神同在的一种超越性的经验,通过与自然的分离,它使精神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但也抽掉了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听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审美经验是我们反思审美生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道教美学审美论以"道—美"为美的本质,以美丑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则、"得意忘言"的体悟方式为美的特征。自始至终,道家之"道"都是道教美学审美论的思想之母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历代美学家在汲取和继承先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和深化美学研究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不同,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各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发展无疑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新时代的美学观来源于新时代的现实,换言之,时代的发展和更新也意味着必将导致美学观念的更新。如今,已由经典美学体系转向具体的审美体系,《修辞论美学》正是这种转向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审美文化的新趋势,开辟了一条新的美学思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修道论美学王建疆老子修道论美学包括审美方法论、审美人格论和审美体验论三大部分。其审美方法论探讨如何致道审美的问题;其审美人格论则展示得道之人或“玄德”之人的风采,意在垂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体现人与道通的境界,为后世浪漫主义创作开了先河;其审美...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美和审美是变化发展的.特别是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和美学,从维科、赫尔德、温克尔曼等人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来研究美和审美以来,关于美和审美也像一切事物一样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完结的过程的观点也越来越流行,到了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这种观点就明确地形成为"艺术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永忠 《阴山学刊》2007,20(5):5-1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