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日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漳州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漳州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区位、产业、交通、政策等基础条件。结合漳州市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漳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最后为漳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集聚区的形成、演化、类型与模式,明确了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脉络,总结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以及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经济活动的相对密度会对自身效率产生影响。该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我国服务业聚集状况及对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服务业以及内部各行业的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多数地区的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区位熵最高的是北京,但服务业集聚对服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0—2010年间中国286个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水平量化与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中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格局变化。运用回归因子分析法,构建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采用与区位商类似的分析方式对集聚指数的内涵进行解析,即集聚指数的大小及正负值表征了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和其对外服务能力大小,集聚指数越高,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就越高,若集聚指数为正值,则表示其服务能力高于全国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具有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区际服务能力。研究表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分布态势总体上呈现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大集聚与各省区及城市群内分散化的小集聚并存,国家层面上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其他省区则集中于省会及副中心城市。依据集聚指数大小可划分出全国性(复合中心)、省域(区域性)及地方性集聚中心。全国总体上呈现生产性服务中心与制造业生产中心空间分离,同时,也呈现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集聚与制造业腹地生产的区域性空间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集聚既包括行业在某一空间的聚集,也包括行业内企业的集聚。通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Elison和Glaeser(1997)方法中的7系数三个指标分别对我国服务业的行业集聚程度、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以及服务业的集聚结构进行度量、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但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无论是行业区域集聚程度还是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都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较低,导致我国服务业的集聚结构较差。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8个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分别使用Ellison-Glaeser指数和平均集中率方法从行业和地区角度测度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在使用Moran指数I检验现代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基础之上,建立空间固定模型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因素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房地产行业最低;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最高,贵州最低;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有抑制作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则有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对其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集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是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之地。目前,研究生产型聚集理论比较多,而研究现代服务业聚集以及现代服务业聚集经济不是很多。该文对现代服务业的聚集理论、现代服务业与制作业聚集区位选择差异及集聚经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4-2010年我国230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关数据,利用空间外溢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效率水平提升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存在地区差异的背景下,服务业聚集能够显著提升其生产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0.68,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具有显著影响,但人力资本却显示出负向作用.鉴于此,政府应支持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同时推动城市群服务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计算,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负向作用,这一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内产品同质化以及过度竞争减缓了产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进一步的分样本检验则表明,过度集聚现象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并未饱和。此外,在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都普遍存在产业过度集聚现象。本文研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所产生的负向外溢效应提供了实证经验,也为我国如何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缓解产业集聚拥挤效应以及如何稳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从集聚力和分散力视角并结合技术成本约束,构建数字经济影响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进而从区域、行业以及双重异质性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异质性下,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东部、南方、北方地区的服务业集聚水平,而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作用为负;行业异质性下,数字经济与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与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双重异质性下,区域和行业的交互特征使数字经济对相应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出较大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需求赋能和创新赋能影响了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这一影响的异质性与行业对需求和创新的偏好相关。据此提出,在通过数字经济的需求和创新赋能效应助力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优化时,政府也须着力改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而缩小数字经济下服务业集聚效益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200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经济空间联系,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在经济差距小的地区间更容易深化产业分工、发挥学习效应和建立信息网络。专业化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且对经济水平邻近地区具有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多样化集聚对经济水平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空间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和地理区位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改进的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对2011-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情况及两者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旨在为福建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的企业集聚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反之,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企业集聚程度和区域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泉州市、龙岩市分别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最具专业化优势的地区;福建省的产业协同集聚程度呈现"平缓-低速"的下降趋势,各设区市协同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各异,其中,协同集聚程度最高、最低的地市分别是厦门市与三明市,形成了沿海高值片区包围内陆低值中心的"OJ"双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是分析判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长三角地区有关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已呈现较明显的集聚现象,且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上海、南京、杭州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18.
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集聚现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涉及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的文献较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回顾了有关产业集聚测度方面的相关理论后,对CES函数进行了扩展应用,以更好地得到能反映服务业集聚水平的h指数,并从指数中分解出布局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和内部集聚经济等三个因素来分析其具体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广州市批发零售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发现,广州市批发零售业呈现出了集聚态势,整体行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2004年开始有持续上升趋势,但是这一集聚水平明显受到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而内部集聚经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民族地区服务业的集聚水平,选取民族地区2009-2013年服务业各行业的增加值,首先进行现状和趋势分析,然后通过计算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民族地区五大服务业的集聚情况进行评测,结果表明,我国民族地区的主导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未形成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了增强民族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优化地区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平台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特例,平台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呈现出互联网时代所独有的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将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到互联网平台层面,从互联网平台和虚拟集聚的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形态,总结了“派生式”、“共生式”和“自生式”三种协同集聚形态,并通过案例加以佐证,以期对二者协同集聚作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