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世神话是人类较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学,同时其中又蕴含着原始人类关于哲学、历史、社会、宗教等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时间是创世神话中较能反映原始哲学思维的一个要素。时间意识使原始人类能对宇宙作出定位,并在宇宙中定位自身。创世神话中,以视觉符号象征时间,用心理时间代替客观时间,以及时间上的三维交错等,都是原始哲学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试论原始宗教研究蔡家麒一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它是民族学和宗教人类学传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之一。原始宗教在人类历史上跨越的时间最长,即使进入了阶级社会,它也没有全然消亡,仍然在某些僻远闭塞的地区和民族当中,程度...  相似文献   

3.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空间。但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的牧场是有限的,牧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牲畜提供的生活资料也是有限的、紧缺的。而游牧经济正是在这种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包含着游牧经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内核,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对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重要的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类进化史上,火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照亮了人类通往文明的道路。"是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是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类扩大了居住范围,开始了定居生活;是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延长了日常生活的活动时间,减少了对黑暗的恐慌心理;是火让人类得以制造陶器,冶炼金属,  相似文献   

5.
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生态现代化正是基于"人"的发展诉求而提出的科学发展.工业现代化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危机,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同时技术、理性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异化.生态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树立生态学的意识,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法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即幻想依靠特定主观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它产生于原始宗教之前,为现今人类意识活动的最早形态之一。当原始宗教产生以后,法术行为就成为原始宗教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道教产生以后,大量地吸取利用原始宗教中的法术行为,并且再造和自造,使得法术行为不仅繁多起来,而且更具欺骗性。  相似文献   

7.
意识,即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而原始民族意识,就是原始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意识作为人脑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从物质本身中原来具有的低级反映特性、经过漫长的道路合乎规律地发展而来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有相应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点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地说,社会意识就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始民族的社会意识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8.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9.
关于宗教的起源,历来争论不休.唯心主义认为:宗教是无所谓起源的,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是同天地共长久的东西,否认宗教有起源.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宗教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同天地共长久的东西,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同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消亡.原始宗教的产生有两个根源:第一是社会根源,第二是认识根源.社会根源是产生宗教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04,(4):11-11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促进了许多新鲜事物的产生。例如,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人类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同时给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逐渐规范化,从而给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增添活力。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网络语言该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原始交换与市场起源问题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红 《世界民族》2003,21(3):36-43
关于人类早期交换与市场起源这一命题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它涉及到社会分工、原始交换方式、市场的产生与变迁规律或者发展趋势 ,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同时 ,这一问题的研究 ,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商品生产与交换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及在目前国内商品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状况下的现实意义 ,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 ,笔者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交换与市场起源”研究关于交换与市场的起源问题 ,向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  相似文献   

13.
色彩,作为一种客观物质状态,在人类未诞生前就已经存在了,在艺术发生学上,作为人类感知和占有的对象,则与人类自身的起源同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对于色彩的感知、需求和运用是基于人类朴素(甚至是原始的)的色彩意识,并溶入了各民族间对于色彩的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由于各民族间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及宗教观念和图腾崇拜等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间对于色彩追求和理解上的差异,因而在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指色彩方面)上也呈现不同的艺术取向和风格。这里仅就广西境内人数较多的壮、瑶、苗、侗4个民族作一尝试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敖包和“敖包祭”是蒙古族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原始的信仰意识,孕育和影响了蒙古族早期的建筑艺术,而且也形成了蒙古族原始的色彩学意识,对蒙古族审美取向中的色彩偏爱具有一定的作用,使蒙古族早期美术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崇尚自然、追求功利和师法宗教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民族意识? 关于什么是民族意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以不同的规定。你可以说,民族意识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心理和观念形式的总和;也可以说,民族意识就是民族群体及其成员对本民族的全部生活过程的反映;还可以说,民族意识就是在同别的民族的交往和比较中自我反馈的产物。总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民族意识也不例外,它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民族的社会存在。而民族的社会存在主要就是指民族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往往被那些对它所知甚少的人说成是一门回顾往事的学科。然而,即便是最常回顾往事的考古学者和人类学者,都不会把自己局限于过去,同样,民族学者对人类文化的未来也并非不感兴趣。不仅如此,人类学者还特别关注人类未来及其可能带来的变化。与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所有公民一样,他们也想知道将来将给西方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管人类在生理方面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在将来,人类文化无疑仍将是人们赖以解决生存问题的机制。可是,有一些人类学家担心人类的生存问题会越来越多,以致于文化不能解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原始婚姻家庭形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人类在进入氏族社会之前,过着“同与禽兽展,族与万物并”的原始群团生活。因为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只有“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这时人类的婚姻关系也是最早、最简单的婚姻关系,即是“一个同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性交关系”的时期。人们在“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因此,每个女子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19.
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摩教经诗《布洛陀》作为民间宗教摩经的经典,赞颂了主神布洛陀这一神话人物,保存了许多原始神话的成分和元素,可以视为“神话史诗”;该史诗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而作为民间信仰摩教的代表,揭示了民间宗教信仰之类,也具有世界意义。《布洛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余年发掘整理,内蒙古大窑文化的成果揭开了远古人类在大青山(古阴山)地区活动之谜--证明这里也是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位于呼和浩特东北郊的大窑村南山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自一九七三年发现,已经多次发掘,收获甚多。考古学家裴文中等对这里的土层、石器、古生物化石等作了考察鉴定,肯定这个遗址经历了五十万年之久的历史,给它命名为“大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