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旭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113-116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尹烨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论语》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将其用法归为三类:一、“为”所表示的意义较虚,可译成“是”;二、“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实在,可译成“做、制作、治理、成为等”;三、“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灵活,这时候就要依据具体语境对其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程碧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6-18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己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4.
蒋麂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5.
王云开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67-169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前人研究了几千年。时至21世纪,它作为“经”的意义在学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其“微言大义”的阐发连篇累牍,举不胜举。鉴于此,笔者拟从文学研究的大视野,选取散文研究的视角,从叙事文学的范畴入手,对20世纪以来《论语》的叙事文学研究作一番综述。 相似文献
6.
马海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9-122
《论语》是中国类型文化源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而且对其进行注解、研究之作更是多得惊人。这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论语》的众多的研究著作中,尽管有很多研精思深、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识远见,但也不乏俄而测度、长期悬而未解之处,还亟待着学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许双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3-15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兴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95-99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论语》学习的意义在于 ,不但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常识 ,帮助扫清文字障碍 ,懂得《论语》读法 ;一般研究者亦可从中明白读书当先知人 ,学习《论语》当先学习孔子之人品、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行"字出现次数较多,其意思有差别。《论语》中用"行"字的"做;实行"意义的地方较多,大概有26处,此外还有"行走"义5处;"行得通"2处,"品行、行为"10处;"前往;离去"5处;"外交官"1处。《论语》中的"三人行"的"行"的传统释义存在疑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雷斌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4):1-7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11.
唐明贵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16-20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己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2.
LIU Li-rong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5-77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之"信"在封建社会中对促进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真解读和探究其涵义及特点,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咸立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2):190-194
负责清理创造社出版部的郁达夫,成绩斐然,却仍被其他同人指责为“怠工”。原因就是早在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他同人们的价值趋向逐渐出现分歧,而对出版部工作重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坚持个性的郁达夫成了社团内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周广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1-66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王星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54-56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曾海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与"学而时习之"所表达的"悦"体验相关联,<论语>文本中的"学"作为经典世界中的叙事,其实涉及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文本中的"学"与"悦"、"学"与"恐"以及"学"与"忧"等三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共同呈现出"学"这一经典叙事在<论语>文本中更为丰富的情感景象. 相似文献
17.
赵红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6-31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19.
舒时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102-109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为明代"九边"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余子俊督修延绥镇"二边"时,主要分为"利用延绥镇戍卒"小规模修筑和"动用运粮民夫"大规模修筑两种情形。余子俊动议大规模修筑"二边"始于成化七年七月,被拒绝后,仍由戍卒小规模修筑。成化八年九月议定大规模修边。成化九年三、四月修筑东、西二路,次年三、四月修筑中路。成化十年闰六月上奏修边成果。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格,时代"最美人物"是对"君子"的继承与升华,两者在不同的时空境域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最美人物"亦是新时代的"君子",它彰显着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道德自觉的伦理价值以及和谐的美学价值。因此借鉴古代"君子"的培育养成方式,有利于从常态上构建完善的"最美人物"评选机制、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