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宋理宗缉熙殿原藏之<洪范政鉴><文苑英华>历时七八百年,迭经战乱,今尚得完好保存,这在中国藏书史上可谓是个异数和特例.本文主要探讨其传世原因和传承递藏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籍、王建的乐府歌诗创作在现行文学史中多被归为"新乐府"阵营,然而其在中唐闻名的原因却是其中蕴涵的"古义"."张王乐府"的艺术特质正在于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论功颂德,刺过讥失"的传统,在旧题之下用通俗浅白的语言生动细腻地刻画现实生活.重新唤醒了乐府诗的本质状态,并将这种"古义"贯彻到新题作品的创作中."张王乐府"是新、旧乐府渐变过程中具有承接作用的关键一环,是乐府作为一种古诗体最后一次散发出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并非为入乐而作、用于表演和传唱的乐府歌辞,而是文人经过深思熟虑创作的五言徒诗。它的创作原则重义不重声,依赖自身的结撰技术生成文本,不为合乐的目的服务。它的组织风格以精密、集中、浑融见长,不符合乐府所要求的繁音促节、回环往复之美,不适合协律入乐。与乐府表演性、公共性的传播特点不同,《十九首》戏剧性弱化并转向个人化的抒情,不适合在公共场合传唱。与乐府外在形式的音乐性不同,《十九首》以其技术手段和组织功夫获得了内在的抒情节奏,并结合用韵和对偶从另一个方向弥补与强化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4.
用实践观指导《毛中特》教学,需要教师明确认识实践观对于《毛中特》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教学环节要注意做好具有现实性的教学设计,设计有特色的社会调查活动,同时还要处理好各种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毛中特》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观念极其普及,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以爱物惜命、敬畏自然为标的,由此衍射出的文化观则以、兼容并蓄、以异存同为旨归。儒家文献《礼记·王制》篇便很好地体现了此自然、文化两种生态观,其中所透显出的现代性与普世性价值,对治理当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帝王观的发展史上,<册府元龟·帝王部>的帝王观是个重要标志.它的内容取材于正史、实录,其编目条理明晰、分类明确,"帝王部"的总序与各类小序言简意赅地归纳了对帝王的建议与要求,体现了宋初士大夫帝王观的主要特点.<册府元龟·帝王部>以古代帝王的行事原则作为当朝统治者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册府元龟·帝王部>可以看做帝王的治国指针. 相似文献
8.
以校勘之学闻名于时的姚范对诗学也有涉猎,《援鹑堂笔记》便是揭橥其诗学观的重要著述。细析《援鹑堂笔记》,大致可将姚范的诗学观归纳为师古而能自新、才与学兼顾、性情与道德并重、气势与兴味兼致等四个方面。这些观点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以姚鼐、方东树等为代表的桐城后学,对桐城派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作者蒲松龄在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瑰丽动人的女性世界的同时,描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缔婚方式给女性造成的不幸,描写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女性忧患意识和畸形心理,描写了对男性绝对依附下的女性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动荡时代下的女性命运。作者关心现实,关心女性命运的情怀,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在妇女观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范祖禹《唐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论著作。在阐述治国安邦之道时,范祖禹强调正君心、任贤能,偃武修文、安定社会,以及政令统一、上下有序等。这些政治思想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范祖禹的国家职能观,并对今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及其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有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受元末文学复古思潮与明代复古诗派等多面影响而催生的"拟古乐府派",以及其大量的拟古乐府创作,成为了唐后乐府诗史上的一座高标。其中,以李东阳101首《拟古乐府》最具代表性。"拟古乐府派"以拟古乐府为旨归,主张"力去陈俗",于乐府诗的创作中求变求新,并为"咏史乐府"开创了一条新的路途。但由于这一诗人群体的拟古乐府存在着"太涉议论"等弊端,因而也使其艺术质量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艺术性逊色于思想性,即为明代拟古乐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诗歌在奇特幻想和浪漫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三李与唐代其他文人一样热衷学道、访道、做道,而且道教思想和神仙观念对他们人生态度、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三李对神仙观念也进行了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改造,从“道”路—“道”情—“道”理三个层面凸显出逐渐深入改造的意义。神仙题材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是作为隐喻、象征而存在,是抒发情志的手段和依托。其审美成分大于信仰成分,艺术意义超过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唐山水诗合儒道于一体 ,既求功名 ,又纵情自适的的哲学基础 ,比六朝诗人退隐内敛的思想对盛唐山水诗的影响更为直接 ,且其反映的地域远远超出六朝 ,为盛唐提供了多种风格的山水样品。其景与情的处理、意境美的生成和山水诗的律化与语言的诗化 ,都说明一直被忽略的初唐山水诗是山水诗从六朝到盛唐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承续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四季”抒情诗。春季,唐人迎春喜春又送春伤春,而伤春无处不在,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模式”。夏季,诗人的情绪有乐有苦。秋季,唐人悦秋赞秋,而“悲秋”乃是一种普遍情绪,形成了典型的“悲秋抒情模式”。冬季,诗人有苦有乐,苦寒而歌唱飞雪。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19.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明代散见词话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代笔记中关于明代词人生平行状的记载,如明代重要词人马洪的生平资料,就主要见于徐伯龄《蟀精隽》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两部笔记。二是明代诗话、笔记中多载明代词人佚作。《全明词补编》尽力网罗,仍有遗漏,如《蟑精隽》所载刘泰《点绛唇》,《六砚斋笔记》所载张铁《念奴娇》均为佚词。三是从明代学术性笔记中采摭词史佚闻,亦可构成对词史或词学接受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